日前,中俄友好、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中俄雙方第十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落下帷幕。此次會議在中俄社會各界隆重慶祝兩國建交70周年的背景下召開,標志著全年系列活動收官。來自兩國政、商、學、文、媒等各界友好人士濟濟一堂,敘話友誼,共商合作,暢想未來,從民間角度為灶火正旺的中俄關系建言獻策、添薪加柴,意義深遠。
回首來路,作為兩國間最大的民間友好組織,中俄友好、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成立的22年,恰好見證了兩國友好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行動催生出成果的歷史轉變。
世紀之交,在兩國元首的戰(zhàn)略決策下,“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理念以法律形式載入《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事實上,中俄關系的每一步前行,都伴隨著增信釋疑、建立互信、拉近情感、彌合分歧的艱辛努力。
無須諱言,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甫建之初,兩國民意基礎仍顯薄弱。彼時,兩國高層交往已日趨熱絡頻繁,但具體合作卻長期走不出“上層熱、下層冷”的怪圈。高層共識和政府決策在基層經(jīng)常遭遇“落地難”。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彼此知之不多,興趣索然。受歷史和現(xiàn)實因素影響,一些人頭腦中的無知、猜忌和偏見難以清除,有如無形的藩籬,阻礙著人們彼此靠近,坦誠相見。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俄友好、和平與發(fā)展委員會在兩國元首的倡議下應運而生。其初衷就是增進理解、深化友誼、推動合作,團結凝聚兩國廣大友好力量,為中俄關系提供契合時代需要的民意支撐。
多年來,在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委員會始終秉持上述宗旨,深植友好理念,廣納有識之士,力促交往合作,為切實增進人民間的感情、改善夯實兩國關系民意基礎做了大量潤物無聲的工作,發(fā)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今天,委員會已從初創(chuàng)時的幾十個委員,發(fā)展成八方聚攏、精英薈萃、傳遞民聲、獻力獻策的大型民間交往平臺。尤為令人欣慰的是,在經(jīng)歷風雨考驗和幾代領導人以及眾多友好人士的不懈努力之后,中俄兩國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的良好局面已不可逆轉。
如今,俯瞰兩國廣袤大地,在奔涌向前的長江和伏爾加河流域,在廣袤的東北平原和遠東大地,在城市、鄉(xiāng)村,在繁忙交易的口岸,在“雙橋雙管”的合龍工地,在高科技孵化器實驗室,在掌聲雷動的劇場,在書聲瑯瑯的校園……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民間力量被充分調(diào)動,激發(fā)出兩國合作的無限潛力和活力,催生出政治、經(jīng)濟、人文等領域一個又一個豐碩成果。它們的背后,是兩國地方、企業(yè)和行業(yè)團體共尋機遇、擴大合作的巨大熱忱,是對彼此了解的加深和互信的增長,是發(fā)展驅動下產(chǎn)生的強大共鳴。
在“國家年”“語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媒體交流年”“地方合作交流年”等一系列國家級大型活動帶動下,兩國友好氣氛持續(xù)高漲,各界交往空前活躍,文化交流、商界洽談、民間對話、學術互動蔚然成風,生機盎然。兩國民眾深深地被中俄強大的民族性格和文化魅力所吸引,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互認同、彼此欣賞、互學互長。普京總統(tǒng)在中國的“鐵粉”、索契世界杯賽上給力的中國球迷、抖音里操著地道東北口音的俄羅斯“網(wǎng)紅”,以及那些越來越多將漢語作為高考外語科目的俄羅斯學子,無不說明友好的理念早已超越條約、宣言的紙面,走入普通民眾心中,落地生根。
70年來,中俄關系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歸根到底,是兩國人民選擇了世代友好、合作共贏。當前,中俄關系已進入新時代,站在全新的歷史方位。面對前所未有的世界大變局,作為鄰國和世界大國,中俄理應為兩國人民福祉和全人類文明進步肩負起更大責任。
雨露常在,芳華不歇。時代的發(fā)展呼喚更堅實的民意基礎,兩國關系的高位運行需要全社會更廣泛的參與。新的時代主題下,中俄友好事業(yè)大有可為。
-
中國德國史研究70年的成就與思考
在過去70年中,經(jīng)過幾代學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我國德國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密切關注國際德國史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有鑒別地引入新的研究范式,拓展新的研究領域。[詳細] -
“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制度闡釋
獨立性”階段,制度由資本所有者提供,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征是以保護“物”的權利,而不保障人的權利為主要內(nèi)容的“物的依賴性”。[詳細] -
從生命哲學到生命倫理學
對于什么是哲學,什么是哲學研究的主題等問題,幾千年來學者們有各種各樣的表述和解釋,但現(xiàn)代哲學家們幾乎都承認,哲學的所有命題最終都指向了“人是目的”這個總綱。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