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由四川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省委涉藏辦主辦的“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縣行活動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漸次拉開帷幕。此次活動邀請了曾經參與援藏工作的干部代表重返這片熱土,分享他們在對口援建過程中親歷的感人故事與取得的輝煌成就。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足跡,聆聽并播撒川西大地上充滿真情與行動的援藏佳話。
圖為龔仙彥在“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宣講會現場宣講 攝影:邊子捷
3000多個日夜相伴,41枚指印依依不舍,龔仙彥知道,作為四川綿陽市對口幫扶阿壩州壤塘縣的一名援建者,因為“綿陽班”,他已經和這片土地緊緊地聯結在一起。如今在巡講臺上,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表彰,并獲得“最美的榮譽”和“最好的職稱”的龔仙彥回憶起那段支教時光,仍存續(xù)著別樣的感情:“我收獲了永遠割舍不下的牽掛和壤巴拉深情呼喚所帶來的幸福感!”
職責:將支教變成了駐教
2013年8月,龔仙彥來到海拔3285米的阿壩州壤塘縣開啟了支教生涯。那個時候的他并不知道,這個地方將成為未來9年,乃至一生的羈絆。2014年,在支教一年即將結束之際,壤塘縣委、縣政府為引進綿陽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計劃組建首個涉藏地區(qū)“綿陽班”,龔仙彥作為班主任,并擔任數學教學工作。
圖為支教期間的龔仙彥 受訪者供圖
最初,“綿陽班”只收了10個學生,且僅有5個孩子能用普通話進行簡單交流,來自家長的不信任和語言上的阻礙讓龔仙彥深深陷入了焦困之中。為真正走進壤塘的教學環(huán)境,轉變當地的教育理念,龔仙彥把學校當作了自己的家,把學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他在晚自習后親力親為送學生們回家,利用休息日帶孩子們郊游、教他們做飯炒菜。久而久之,學生們和龔仙彥越貼越近,家長們也逐漸對“綿陽班”發(fā)生了改觀??吹竭@些變化,龔仙彥很欣慰:“他們慢慢意識到,知識能夠改變命運?!?/p>
圖為支教期間,龔仙彥和他的學生們 受訪者供圖
決心:由老師變?yōu)榱税?/strong>
“因為你是爸爸!”“綿陽班”里來自尕多鄉(xiāng)的澤讓姐對龔仙彥如是說,這簡短有力的六個字重重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從小沒有父親的澤讓姐在學習上十分努力,一、二年級各科成績均是第一名,然而到了三年級,知道了自己身世后,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了解情況后,龔仙彥每周找不同的理由給她零用錢獎勵她,給她買衣物和學習用具,陪她學習……慢慢地,澤讓姐又變回了那個陽光的小女孩。其間,龔仙彥也會因澤讓姐沒學好藏文責罰她,當他知道小女孩并未怪他時,他十分感慨:“這不能偏頗地想象成教師的責罰,而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管教,一位父親對女兒深深的愛。”
2018年7月,龔仙彥援藏期滿。為了挽留他,學生和家長們向壤塘和綿陽市相關領導送上了一份摁著41枚指印的沉甸甸的集體請愿書。鮮紅的指印像41顆鮮紅的心,像41簇紅紅的火,把龔仙彥的心點亮。加之妻兒的肯定和支持,龔仙彥堅定了再次留下的決心。
留下:把他鄉(xiāng)當成了故鄉(xiāng)
以支教之行托著壤塘小太陽們的升起,本身就是一種愛的影響,一種正能量的傳播。2019年,龔仙彥父親病危,在他分身乏術之際,“綿陽班”的孩子們說:“您回去吧,我們等您!”這些情真意切的體諒和期盼,讓龔仙彥倍感溫暖。
同年,為彌補孩子的英語短板,龔仙彥申請讓長期擔任高中教學工作的妻子也到壤塘一起帶“綿陽班”,這也是他期待已久的事情:“能夠和妻子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輔導孩子們的薄弱學科,很幸福!”首屆“綿陽班”畢業(yè)后,龔仙彥和身邊的愛心朋友還組建了一支“情牽壤巴拉”愛心團隊,來鼓勵壤塘的孩子們繼續(xù)學習,他說:“我們將一直陪著孩子們長大、成人、成才!”。
圖為首屆“綿陽班”畢業(yè)合影 受訪者供圖
在龔仙彥看來,雖然一個支教老師的作用有限,但伴隨而來的這種奉獻精神會影響著當地的孩子、老師和村民,還會影響身邊的親朋好友。在一代代、一茬茬的傳承接續(xù)中,這種大愛將會繼續(xù)傳播,永不停息。(中國西藏網 記者/邊子捷 隋藝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