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與多數(shù)文化遺產不同,大運河是流動的、活態(tài)的。它串聯(lián)起沿線的一座座城市,是傳承歷史的文脈,也潤澤著當?shù)匕傩盏纳睢?/p>
北京與大運河的關系尤為密切。特別是元、明、清時期作為首都的北京,從中得到了巨大的滋養(yǎng),也素有“大運河上漂來的北京城”的說法。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途經朝陽區(qū)高碑店村西北部的平津閘,不少人會疑惑:“眼前這些有序疊壓的巨大長方條石,曾發(fā)揮了什么作用?”作為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元代古閘口,平津閘是古代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歷史見證物。平津閘呈對頭燕翅形,有上、下兩閘,交替起降,解決逆流而上水路運輸?shù)碾y題。
今年,平津閘修繕工程將全部完成。不久后,這個古閘口的新風貌將呈現(xiàn)給來往的市民和游客。同樣在朝陽區(qū),6月初,一座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文物古橋——永通橋再次“迎客”。它是通惠河上唯一一座大型石拱橋。
該橋地處交通要沖,曾是東至山海關、南至天津陸路交通的咽喉,歷史積淀豐厚。它不僅見證了古代漕運的繁榮景象,更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與卓越智慧。
往北京西北部走,素有“京杭大運河源頭”之稱的白浮泉遺址,也是不少游客的打卡地。白浮泉是歷史上北京大運河水系重要源頭,該遺址1990年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昌平區(qū)啟動白浮泉遺址的騰退修繕工作,拆除了賓館、別墅、會議室等與文物保護要求不符的建筑,對遺址內的都龍王廟、龍泉禪寺、九龍池、白浮泉碑亭等進行了修繕保護。
再一路向南,歷經五年大修,有著“京西小故宮”之稱的萬壽寺于2022年正式開放。它由明代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皇太后出資修建,經明清兩朝的興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于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京城“運河第一閘”廣源閘則位于萬壽寺前方,門口的長河還連接著積水潭和甕山泊。正因為廣源閘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關鍵節(jié)點,這才帶動了萬壽寺東路的拆遷。如今,重修后的萬壽寺宛如大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院內蒼松、翠柏、銀杏等錯落有致,服務設施齊全。
近年來,北京大運河文化帶聚焦修繕文物、挖掘內涵、整治環(huán)境、提升品質等,沿岸眾多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記者:張建林 展圣潔 王子誠
編輯:白爽
校對:劉越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張建林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展圣潔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王子誠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