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駐足洛河(大運河洛陽段)之畔,能望見別致的金色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好似連綿起伏的風吹船帆。這里,正是洛陽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裝潢、布景,走進博物館內(nèi),每一處陳列都能讓人想到,船只與河流是這里的主題。但,一件文物卻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這些黑色粟米和大運河有什么關系呢?”
含嘉倉出土的碳化粟米
“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能同時保證貨物運量、行船安全和運輸速度的方式一直都是水運。隋唐時期,糧食會‘乘船’沿著大運河的航道,從其他地區(qū)抵達洛陽,而后進行儲藏。除去洛陽城內(nèi)眾多人口的食用外,這些糧食還可以進行調(diào)度,或者作為賑災儲備?!甭尻査逄拼筮\河文化博物館館長曹岳森告訴記者,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而漕運的主要物資正是糧食。隋唐時期,糧倉大多沿河而建,糧食主要通過大運河運來。
“在展廳里看到的這些黑色的碳化粟米就曾被儲藏在當時的含嘉倉里。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的大型糧倉共儲糧約1200萬石,而含嘉倉儲糧約580萬石,可想而知,這個規(guī)模有多么龐大。”曹岳森說,大運河在河南省境內(nèi)共有通濟渠、永濟渠兩個河段的七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點段,其中位于洛陽的回洛倉遺址與含嘉倉遺址都曾是隋唐時期名副其實的“國家糧倉”。
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
回洛倉遺址
依靠大運河的南北運輸,國家糧倉日益充盈。唐王朝就曾規(guī)定,東都洛陽以東的租米(舊時繳納的田賦)都先集中在含嘉倉,再由含嘉倉通過陸路運至陜州。當時的洛陽也可謂“帑藏積累,積年充實,淮海漕運,日夕流衍”。
“兩個糧倉的發(fā)現(xiàn),佐證了隋唐大運河的漕運是溝通南北交通經(jīng)濟的紐帶,也證明了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和意義??梢哉f,糧倉的充實是運河繁榮的表現(xiàn)。”曹岳森認為,之所以將含嘉倉和回洛倉作為大運河申遺項目,是因為隋唐大運河歷經(jīng)幾次黃河改道等原因,很多流段的河道、河床、河堤、橋梁均已湮滅,埋在地底下的糧倉剛好能成為當時隋唐大運河航道繁忙的“見證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