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兩處仰韶文化聚落遺址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國家文物局1日發(fā)布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甘肅張家川圪垯川遺址入選。
圖為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境內的南佐遺址地貌。(資料圖) 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當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甘肅將以這兩處遺址為重點,統(tǒng)籌考古力量強化科技考古,聯(lián)合國內一些頂尖學術機構,把甘肅史前一些重要遺址、特別是仰韶文化遺址,從中華文明整個發(fā)展中進行統(tǒng)籌研究,來奠定、厘清其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價值及其文化序列。
圖為南佐遺址出土的彩陶罐。(資料圖) 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馬玉萍說,當日甘肅進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兩處遺址,都是史前仰韶文化類型,仰韶文化被學術界普遍認為是中華文明的主體部分,甘肅發(fā)現仰韶文化遺址比較多,但過去由于人員力量相對薄弱,除大地灣遺址在考古界有比較重大的影響外,其他遺址未大規(guī)??脊虐l(fā)掘,所以沒有引起更大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yè)介紹說,南佐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是一處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遺址開展了考古工作。考古調查初步判斷南佐遺址面積約600萬平方米,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
圖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圪垯川遺址史家類型時期大型環(huán)壕聚落布局。(資料圖) 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南佐遺址考古發(fā)現了主次分明的“宮殿區(qū)”和大型宮殿式建筑,初步了解了一座大型夯土臺及其壕溝的結構和三重環(huán)壕大型聚落遺址的范圍和結構,并出土了白色堆紋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繪陶,大型彩陶罐、帶塞蓋喇叭口平底彩陶瓶等大量祭器或禮器。
“這些遺存均具有濃厚的祭祀和禮儀色彩,顯示出南佐遺址當為探索早期中華文明的關鍵性核心遺址之一?!表n建業(yè)表示,南佐遺址的考古發(fā)現,表明當時隴東地區(qū)已進入早期國家或文明社會。對于客觀認識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尤其是隴東地區(qū)在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中的關鍵地位,對于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圪垯川遺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一處仰韶文化史家類型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開展考古勘探發(fā)掘工作。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館員陳國科介紹說,圪垯川遺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陶器以彩陶為主,包括尖底瓶、平底缽、葫蘆瓶等,還發(fā)現一件玉權杖首。炭化植物遺存鑒定以粟黍為主,且以黍為多。動物骨骼遺存鑒定主要為家養(yǎng)動物豬、狗和野生動物鹿、狍等。
圖為圪垯川遺址出土的器物組合。(資料圖) 甘肅省文物局供圖
陳國科表示,圪垯川遺址是黃河流域目前發(fā)現保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是隴西黃土高原繼大地灣遺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發(fā)現,代表了仰韶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證實本區(qū)域與關中和中原地區(qū)一樣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陳國科認為,圪垯川遺址中史家類型大型糧倉及保存的粟黍遺存,對研究仰韶早期人群農業(yè)種植、農作物加工儲藏技術、人類生業(yè)經濟提供了實物資料,對探討中國北方地區(qū)粟黍作物馴化后粟黍農業(yè)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跨越時空對話百年考古
展覽現場的唐蕃古道電子地圖、瞿曇寺(局部)三維展示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詳細] -
民族特色彩繪上墻 為吉蘇村增添風景
今年,拉薩市城關區(qū)娘熱街道吉蘇村對娘熱鄉(xiāng)小學對面約1000平方米的破舊墻面繪制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彩繪內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