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未成年人犯罪上升 2023年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9.7萬人
央視網消息:3月1日上午,最高檢召開“加強綜合司法保護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新聞發(fā)布會,通報2023年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情況以及檢察機關協(xié)同各方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成效,發(fā)布最高檢第五十批指導性案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主題),并回答記者提問。
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宮鳴介紹,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參與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全過程,承擔著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責任。2023年,各級檢察機關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深化“四大檢察”融合履職,加強全面綜合司法保護,攜手各方力量,用心用情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一、認真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未成年人保護決策部署,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涉未成年人案件
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一體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未成年人特殊、優(yōu)先保護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一是堅持零容忍態(tài)度,依法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近年來,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總體呈上升態(tài)勢。2020年至2023年,檢察機關共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4.3萬人,年均上升5.4%。孩子遭受侵害,既是家庭的傷、也是社會的痛。檢察機關會同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依法嚴厲懲治暴力傷害、強奸、猥褻、拐賣等嚴重犯罪,從嚴打擊成年人脅迫、引誘、教唆未成年人從事違法犯罪活動。針對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多發(fā)問題,最高檢會同最高法院出臺《關于辦理強奸、猥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guī)定依法嚴懲利用網絡“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犯罪,即對脅迫或者誘騙未成年人通過網絡視頻聊天,或者發(fā)送視頻、照片等方式,暴露身體隱私部位或者實施淫穢行為的,依照猥褻犯罪定罪量刑。此外,最高檢牽頭“兩高兩部”發(fā)布《關于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見》,首次舉辦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辦理公檢法同堂培訓班,進一步從實體上、程序上和司法實踐上統(tǒng)一標準,消弭分歧,形成合力。大力強化訴訟監(jiān)督,對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出抗訴566件,同比上升21.7%。甘肅王某某強奸同村智力殘疾女童,拒不認罪,三級檢察機關接力監(jiān)督,最高檢依法提出抗訴,被告人從無罪被改判有期徒刑。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王某性侵案,針對無罪判決,檢察機關從十幾萬條聊天記錄中抽絲剝繭,固定犯罪證據,依法抗訴,被告人從無罪被改判有期徒刑六年。
二是堅持依法懲戒和教育挽救相結合,對涉罪未成年人寬容不縱容。近年來,從全國總體情況看,未成年人犯罪仍呈上升趨勢。2023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人犯罪9.7萬人,其中不滿16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約1萬人,盜竊、強奸、搶劫、聚眾斗毆、尋釁滋事等5類犯罪占比近7成;同時,未成年人涉黑惡犯罪整體下降、涉嚴重暴力犯罪趨于平緩、涉網絡犯罪逐漸增多。針對這些新的趨勢和特點,檢察機關積極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一體落實“保護、教育、管束”理念,根據未成年人的犯罪性質、主觀惡性、危害后果不同,采取相應的懲戒教育措施。對于實施嚴重犯罪、性質惡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懲治、該嚴則嚴,批準逮捕2.7萬人、提起公訴3.9萬人。對于犯罪較輕、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當寬則寬,不批捕3.8萬人,不起訴4萬人。不論怎樣處理,檢察機關都認真落實社會調查、合適成年人到場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別程序,依法保障未成年人各項訴訟權利,通過心理干預、觀護教育等多種方式,把精準幫教貫穿辦案始終,最大限度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三是堅持因人因案施策,全面加強未成年被害人關愛救助工作。認真落實最高檢《關于全面加強未成年人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對遭受犯罪侵害或因案件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實行“應救助盡救助”,既幫助未成年人盡快擺脫生活困境,也著眼改善身心狀況、家庭教養(yǎng)和社會環(huán)境,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2023年,檢察機關司法救助未成年人近2萬人,發(fā)放救助金1.9億元。協(xié)同公安機關、婦聯(lián)推進集身體檢查、心理疏導、取證、救助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詢問救助機制建設,建成“一站式”詢問救助辦案區(qū)2053個,會同教育、民政、共青團、婦聯(lián)等部門及社會力量妥善做好心理干預、身體康復、復學轉學等工作,努力不讓一個受傷的孩子掉隊。
二、深化“四大檢察”綜合履職,全面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司法辦案發(fā)現,一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或受到侵害,往往與撫養(yǎng)、監(jiān)護、教育等民事、行政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有很大關系。自2021年起,最高檢全面推行未成年人檢察業(yè)務集中統(tǒng)一辦理工作,把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案件歸口未成年人檢察部門統(tǒng)一辦理,統(tǒng)籌運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抗訴、檢察建議、公益訴訟等多種方式,多管齊下,強化對未成年人權益的綜合司法保護。
2023年,檢察機關在辦理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同步審查發(fā)現其他類型案件線索,綜合運用各項檢察職能,辦理民事、行政、公益訴訟等案件3.1萬件。比如,浙江檢察機關對有濫用藥物問題的涉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時,同步審查發(fā)現有關行政機關未依法全面履行藥品經營和流通監(jiān)管職責,致使未成年人可以隨意購買并濫用藥物,侵犯未成年人公共利益,檢察機關通過制發(fā)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促推職能部門出臺相關意見,強化了藥物濫用的源頭治理。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民事案件時,同步審查發(fā)現其他類型案件線索,通過綜合履職辦理公益訴訟、行政以及刑事立案監(jiān)督等案件670件。在辦理未成年人保護公益訴訟案件時,同步審查辦理民事、行政等案件689件。針對未成年人訴訟能力偏弱,無法有效行使訴權問題,依法加大對涉及監(jiān)護、撫養(yǎng)等問題的支持起訴力度,辦理涉未成年人支持起訴案件7700余件,同比上升2.1倍;辦理未成年人保護公益訴訟案件2.4萬件,同比上升1.4倍,在法治軌道上傾情守護廣大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三、做實訴源治理,推動凈化未成年人成長環(huán)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不能止于辦好個案,更重要的是針對個案、類案發(fā)生的原因,持續(xù)跟進,做實訴源治理,嚴防相關案件反復發(fā)生。檢察機關會同相關部門建立的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被納為法律規(guī)定后,國家機關、村(居)民委員會、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發(fā)現未成年人受到侵害或面臨侵害危險,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門報告,成為法定責任。檢察機關在推動制度落實上持續(xù)用力,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開展“每案必查”,做實跟蹤監(jiān)督和反向審視,2023年通過強制報告辦理案件3700余件,對不予報告的督促追責557人,對涉嫌職務犯罪的依法追究了刑事責任。依法嚴格落實入職查詢制度和從業(yè)禁止制度,推動實現全面查詢、嚴格準入、有效禁止,把好從業(yè)人員入口關。針對新業(yè)態(tài)快速發(fā)展帶來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隱患問題,通過專題研討、發(fā)布案例、交流磋商等多種方式,促推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出臺《關于加強電競酒店管理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通知》,促推市場監(jiān)管總局等部門就規(guī)范盲盒經營、加強劇本娛樂管理制定相關意見,促進新業(yè)態(tài)良性發(fā)展、未成年人更好成長。
四、依法能動履職,促推“六大保護”形成合力
認真貫徹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人民檢察院開展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情況報告的審議意見,以檢察履職的司法保護促推各職能部門協(xié)同發(fā)力。
在家庭保護方面,會同全國婦聯(lián)、中國關工委發(fā)布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導典型案例,推動家庭督促監(jiān)護范圍有序拓展,制發(fā)“督促監(jiān)護令”5.7萬份,促進“甩手家長”依法帶娃。
在學校保護方面,聯(lián)合教育部制定《關于建立涉案未成年人控輟保學協(xié)作配合機制的意見》,共建“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指導各地檢察機關會同相關部門建成法治教育實踐基地2120個,推動4.3萬名檢察官在近8萬所中小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促進學校保護更加堅強有力。
在網絡保護方面,認真學習宣傳貫徹《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參加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會同中央網信辦、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召開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履職新聞發(fā)布會,制定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網絡法治工作的意見,合力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安全防線。
在社會保護方面,聯(lián)合全國婦聯(lián)、共青團中央開展“把愛帶回家”“權益崗在行動”等系列活動,牽頭相關部門研發(fā)的《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guī)范》國家標準正式發(fā)布,會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守護明天》第七季,正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今晚將播出系列報道的第五集“青春賭徒”,講述未成年學生陷入網絡賭博或為了賭博而實施其他犯罪,經多方挽救,重回正途的故事,請各位媒體朋友多多關注。
在政府保護方面,會同民政部等印發(fā)《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方案》,配合國家衛(wèi)健委等發(fā)布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持續(xù)落實中國婦女和兒童發(fā)展綱要(2021—2030),攜手各職能部門及有關方面,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