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三年讀書,一年當兵”新方案招致三重不滿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 劉舒凌)民進黨當局日前推出所謂就學服役“3+1”(三年讀書,一年當兵)方案,今年9月實施。將一年兵役包裹到大學四年學制之中,這項意在安撫青年的變通安排反而激起臺灣社會三重不滿。
2022年底臺灣公布延長兵役至一年的政策,被簡稱為“3+1”方案的“大學校院學士班學生就學期間服役彈性修業(yè)實施指引”是一項重要配套。該方案由民進黨當局防務主管部門拋出構想,教育事務主管部門公布具體指引,意在降低兵役對于役齡男子大學畢業(yè)后踏入職場或升學的影響。但是,向青年及家長示好的目的未達成,反而增添教育界、廣大民眾的憂慮。
第一重不滿,是大學男生群體的負面回應。
臺灣大學醫(yī)學工程學系張姓學生接受臺灣電視媒體采訪時直言,三年(時間)念完四年的書,太辛苦了,“我自己四年都快念不完”。東吳大學物理系董姓學生反映,假期也要用來學習,不但更累、效果也差。
屏東大學兼任副教授諸葛俊則指出,大學第四年一般安排專業(yè)實習、畢業(yè)作品制作或論文撰寫,很多實習企業(yè)、機構在此期間擇優(yōu)錄用畢業(yè)生?!?+1”方案讓人才培養(yǎng)荒腔走板,絕對影響臺灣未來的競爭力。
第二重不滿,是教育界憂慮釀成新亂象、損害弱勢學子學習權。
臺灣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將兵役包裹在高教學涯之中,三年要修完規(guī)定的128個學分,課程匆忙、易囫圇吞棗。當中,須就讀五年的建筑等科系學生、選擇雙主修的學生,負擔更重,可能讓男生延后畢業(yè)成為校園常態(tài),造成新的高教亂象。
臺灣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提出,當局提供的選擇,實際上是引誘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選擇“速食”教育,損害其學習權。他強調,大學課程不那么密集,是為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探索興趣;讓大學生一路接受“填鴨式”教育,限制了他們未來的選擇機會。
中華文化之中,教育一向被視為百年大計,視為基石。不少有識之士指出,學習時間減為三年,顛覆傳統(tǒng)上有關大學的理念和想象,茲事體大卻沒有經過社會討論就實施,后續(xù)沖擊難以估量。
第三重不滿,是新方案以校園學子補充兵源,強化臺灣民眾對家中子弟將被投入戰(zhàn)爭前線的深層焦慮。
兩個月后,新方案即適用于2005年之后出生的役齡男子。面對強烈質疑,官方辯稱將尊重自由意愿,非全面強制有服役義務的學生適用。但另一面,民進黨當局防務主管部門為鼓勵學校協(xié)助學生服役,提出圍繞每一名依此方案服役的學生,將分別補助其所在公立、私立大專院校新臺幣6萬元、12萬元;甚至于,相關學生未能如期修完學分、產生學分費,應繳交差額也由防務主管部門補助。顯然,對于民進黨當局來說,服役優(yōu)先于學業(yè),教育政策讓位于防務政策。
可以說,大學期間同時完成服役和學業(yè),這項變通舉措意在討好青年與家長。只是,這道難題的關鍵點,在于一年兵役背后備戰(zhàn)而非避戰(zhàn)的政治思維,那才是學生、家長焦慮的根源。
有分析指,根據2023年初臺行政機構所謂“強化全民防務兵力結構調整方案”,規(guī)劃新編成5個海岸守備旅,主要接受一年義務役男子。很明顯,大多數(shù)義務役士兵在當局的防務規(guī)劃中是要投入前線、負責灘頭守備。有如此安排,再怎么聲稱“義務役只守基礎設施”“沒有上第一線海陸空領域”都是蒼白無力的。
民進黨再度執(zhí)政七年多,臺海緊張不時升溫,延長兵役與增加軍購等都被視為“積極備戰(zhàn)”的具體作為。當青年、家長乃至主體民意是“理性避戰(zhàn)”,民進黨再怎么努力變通、迎合,無異于南轅北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