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教育開銷,既要量力而行也要適度適合
作者:李一陵
“現(xiàn)在就希望娃趕緊開學,不然我的錢包是真的遭不住了?!痹诤⒆託g聲笑語的假期生活背后,社交媒體上很多家長說出了自己的心聲。有家長表示,40天已經(jīng)超過了5萬元。浙江溫州一家媒體向家庭群體發(fā)起了一項關于暑期花銷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暑期花銷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間的家庭最多,占比35.27%,緊隨其后的分別是花銷在2000-5000元10000-30000元兩個區(qū)間的家庭,比例為30.62%和23.64%,僅這三個選項占比就達到了近九成。
今年暑期,研學游市場報復式增長,某旅游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暑期研學旅游產(chǎn)品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超30倍,7月環(huán)比前兩個月增長280%。研學游的熱度,可以從北京、杭州、西安等城市博物館的一票難求中窺見。研學游之外,是各類特長班、興趣班的再度火爆。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旅游和興趣班是暑假支出的大頭,占比分別為26.34%和24.5%。另外,學科學習和暑期托管也以15.1%和13.26%排在第三、第四位。
前幾年,“暑假變身燒錢季,孩子變身碎鈔機”的話題,就受到關注和熱議。研學熱與各類培訓班也是家長假期支出的大頭?!半p減”過后,這種情況并沒有什么改變,只不過學科培訓市場冷寂了,熱度轉(zhuǎn)向了非學科培訓,用于興趣培訓的費用似乎并不比學科培訓少。
把孩子送去研學團或者興趣班,既是家長解決托管難問題的辦法,也寄寓著家長希望讓孩子增長見識、培養(yǎng)興趣的期待。有觀點認為,家長群體的燒錢行為反映了某種程度的教育焦慮。然而,家長暑期消費行為,不能全用教育焦慮來解釋,背后也是生活方式、養(yǎng)育方式變革的問題。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今天的育兒方式早已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當下,旅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長們利用假期的空檔,帶著孩子來一趟出門遠行,奔向詩與遠方,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量力而行即可。只不過,在研學游的背景下,相關的旅游行為融入了一些教育元素,讓家長焦慮起來了。
其實,就市場上的很多研學產(chǎn)品來看,“游而不學”、華而不實的情況很普遍,這背后是研學機構(gòu)打著“研學”的旗號對家長的精準收割。參加研學旅行與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并不是花錢更多就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很可能是花錢買安慰。更何況,輸在起跑線上,本就是一個偽命題。
與此同時,家長對子女的成長有更高的期待,希望更多發(fā)掘、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特長,無可厚非。再加上公益性的托管供給不足,各類興趣班也是解決“暑假誰來帶孩子”問題的一個渠道。從這點上來為家長減負,一是要努力擴充公益性的托管供給,讓家長可以花更少的錢,解決好暑假誰帶娃這一民生難題;另一方面,家長也應正確認識暑假的功能定位,多給孩子的假期“留白”,讓孩子有真正放松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不惜代價投入,教育投資似乎成為一個無底洞。這背后固然有教育生態(tài)大環(huán)境的影響,也與“花錢買教育”的想法有很大的關系。一些家長把金錢投入的多寡等同于對孩子成長的重視,用燒錢的方式買心安,卷入了“燒錢大戰(zhàn)”,在跟風、攀比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質(zhì)和孩子的真正成長。
好的教育需要金錢的投入,但是投入并不一定就能換來好的教育。量力而行,為孩子提供適合、適度又適齡的教育,尊重孩子、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投入,才能實現(xiàn)最好的教育目標。(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