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顏色好 只留清氣滿乾坤——評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
作者:羅大軍(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國家話劇院原副院長)
近日,北京京劇院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首次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演出。該劇為我們講述了一段塵封的故事,繪就出一幅大愛的寫真,引發(fā)現場觀眾的共鳴,更激蕩起青年們追夢的豪情。
以真實人物特別是革命人物作為主角的新編現代戲,在劇本創(chuàng)作和人物刻畫上有較大難度,因為既要確保人物形象的真實性,也要保證主題的嚴肅性?!按笫虏惶?、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法則,多應用于新編歷史劇,新編現代戲只能適度使用。如果缺乏挖掘、提煉、升華和符合戲曲藝術規(guī)律的敘述與表演功力,很容易讓劇目失去觀賞性。
新編京劇《石評梅》的敘事明線非常流暢干凈,就是石評梅面對不同境遇時的情感變化;且每一幕的名稱都很有古典戲曲的味道,依次為:訴情、別情、殤情、寄情、悲情、緘情。然而,這種以情感而不是以情節(jié)作為章節(jié)的設計,很考驗演員的功夫。因為必須依靠演員的精彩表演,才能在觀眾面前完整地呈現出劇中人的情感變化,進而讓觀眾感悟人物善惡觀念。
通過程派藝術風格演繹石評梅無疑十分妥帖。四大名旦中,程硯秋最擅長塑造悲劇人物,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心和震撼心靈,人物情感種類更加豐富也更加深刻。
不同于程派傳統戲塑造封建社會受迫害的女性,《石評梅》成功演繹出一位有著滿懷偉大革命精神的“五四”知識女性。石評梅的飾演者是北京京劇院優(yōu)秀程派傳人郭瑋。她嚴格遵循程派藝術的特點和規(guī)律,創(chuàng)新設計了多個板式豐富、腔調繁難的核心唱段,出色展現人物內心,完滿表達情感變化,繼承發(fā)揚程派特點,盡寫京劇大美風骨。
京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夠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梅蘭芳、程硯秋等京劇大師,都能夠跟得上時代節(jié)拍,他們的很多代表劇目,如梅派《霸王別姬》《鳳還巢》,程派《鎖麟囊》《春閨夢》《荒山淚》等,在當時都是新戲。這些新戲能夠成為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原因在于嚴格遵循京劇藝術規(guī)律精心創(chuàng)作,并且不斷創(chuàng)造京劇之美和不斷升華京劇之雅。這個雅字,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優(yōu)美通俗,找到了各種文化程度和藝術品位的人們都能欣賞都能接受的共同點,引領人們向往美、追求美、感受美。京劇大師們運用高超非凡的本領成就經典,亦化為京劇的魅力所在。
郭瑋領悟到前輩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真諦,認真揣摩石評梅豐富的情感世界。作為“五四”時期的著名知識女性,石評梅有著追求真理的堅定信念,也有著對愛情的柔情向往。郭瑋在表演中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和特長,運用唱腔和嫻熟的圓場、水袖等表演手段,成功刻畫出這位兼懷高尚情懷與高雅追求的知識女性的充沛內心。將秀美雅趣、壯美激越、凄美悲涼進行交融,細膩展現出石評梅崇高而短暫的一生,讓觀眾深切體會到石評梅向往光明、追求真理、崇尚正義、愛憎分明的革命意志和斗爭精神;讓程派藝術煥發(fā)出新的時代風采。
京劇的表演本質是“以歌舞演故事”,講述的每個故事都是在反映價值觀,高明之處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直抵人心、啟迪人生、教化人性,讓觀眾于欣賞弦歌雅樂當中潛移默化地自覺認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這就是京劇特有的“高臺教化”的藝術風韻。
新編京劇《石評梅》可謂一部融通文化風雅、藝術風韻,萃聚傳統精華、涵養(yǎng)民族氣質、振奮時代精神的優(yōu)秀新編現代戲。在《石評梅》劇中,郭瑋創(chuàng)新豐富了傳統京劇“以歌舞演故事”的手法,將京劇的唱念做打舞等技法升華為展現人物情感的外延與精神的意象,引發(fā)觀眾對石評梅的革命意志和斗爭精神的由衷敬仰,在潤物細無聲中將時代價值觀浸潤到廣大觀眾心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