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网站在线在线观看,久久不射视频,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红杏,国产不卡影院,中文字幕丰满熟妇在线视频,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无码,成人a一级毛片免费看

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時政

致敬!勇攀科學高峰的你們

發(fā)布時間:2022-05-31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

  首批140家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發(fā)布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記者詹媛)30日,我國迎來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上午,以“創(chuàng)新爭先 自立自強”為主題,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主場活動在京舉行。

  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科技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活動中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fā)展聯(lián)合行動的倡議》?!冻h》號召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fā)展聯(lián)合行動,關心青年科技人才所思所想,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創(chuàng)新生態(tài),強化組織建設和平臺支撐,拓寬國際視野,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提供不竭動力。

  中國科協(xié)、教育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還聯(lián)合發(fā)布了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單。浙江錢學森故居、“兩彈一星”紀念館、廣西貴港市黃大年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140個單位首批入選。據(jù)了解,這140個單位來自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涵蓋科技館、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技工程紀念館(遺跡)、科技人物紀念館和故居等,電子導圖同期上線。

  由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共同組建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也正式成立,將開展“進高校、進院所、進企業(yè)”等活動。

  科技工作者心理咨詢服務熱線也正式開通。熱線聚焦科技工作者職業(yè)和群體特點,重點針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壓力、職業(yè)發(fā)展、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親子教育等問題導致的不適進行心理疏導,提供心理熱線咨詢、心理健康自評、心理課堂等心理保障與服務,助力科技工作者的陽光心態(tài)建設,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務保障體系。

  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毛新平,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測總體部部長耿言,中國天眼總工姜鵬等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還共同宣讀了《關于涵養(yǎng)優(yōu)良學風的倡議》,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知責行責、報國為民,求實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獎掖后學、鋪路育人,堅守底線、引領先風,以愛國奮斗的精神風貌書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華章。

  聽聽這些“創(chuàng)新爭先自立自強”的心聲

  ——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為建設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

  以小我微光,聚星河萬頃。一個科技工作者最美的樣子,就是將自己的青春、熱情和智慧融入到國家發(fā)展需求中,應時代之需,解國家之急。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祖國富強、民族復興為己任,創(chuàng)新爭先,自立自強。5月30日,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舉辦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座談會,多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直抒“創(chuàng)新爭先自立自強”的心聲,為科技強國建言獻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趙巍勝:

  依賴進口科學儀器就是空中建樓閣

  我特別想提出大力推進科學儀器自主可控,實現(xiàn)科技自立自強的建議。我國出臺了科學技術進步法,多次強調科學儀器的自主可控,對此我體會很深。

  2018年,由于進口科學儀器無法順利采購,我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實驗室停滯超過半年以上,每天都有進口設備訂單被取消,試驗設備被卡在各國海關,供應商漫天要價等問題,使我深刻體會到只有科學儀器自主可控,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科技自立自強。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我們爭分奪秒,終于自主研制成功了對我們最重要的、被卡得最嚴重的磁光克爾儀器,現(xiàn)在不但我們在使用這個儀器,還給其他科研院所供貨,幫他們解決儀器問題。

  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有一個倡議:把國產設備使用率作為申請國家項目的一個核心申請指標。這是因為,今天我們依賴進口設備其實就是在空中建樓閣,隨時都可能坍塌。我建議,以全社會力量推進國產科研儀器的使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

  創(chuàng)新很難,但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

  創(chuàng)新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對難題尋找新的解決途徑或方案,這是非常艱難艱苦的工作。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我最初學地質,畢業(yè)后想去找礦,學校卻要我做蘇聯(lián)專家副博士研究生,我是共產黨員,服從國家分配。可是我的蘇聯(lián)導師要回國,我只能再次參加副博士研究生考試,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錄取。我那時研究鐵礦、銅礦,可所長說:“你跟我一塊搞核子地質吧?!钡覜]有任何基礎,不懂得原子核。從本科的基礎課學起,兩年以后我回到地質研究所,馬上又被安排去找適合做地下原子彈爆炸的地方。

  我當時心里真沒底:“這個沒干過呀!”但一位領導說:“中國沒人干過,你們年輕人就不知道邊干邊學,把它完成嗎?”好像有一股熱流沖進我的腦袋,一股強勁的動力在推動我。我立即帶著16個人出野外,歷盡艱難,成功完成了任務。

  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發(fā)射,宣布了人類空間時代的到來。我相信這是人類共同的目標,我們中國也一定會實現(xiàn),我們要造火箭、導彈、飛船、衛(wèi)星。但是到月亮干什么,有什么問題值得去研究,火星呢?這些沒人搞。

  “那我來搞!”從研究各種隕石開始,我慢慢培養(yǎng)了一支隊伍,建立了實驗室。在月球探測領域,我們一共做了35年基礎準備,又通過10年論證,2004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探月計劃,我擔任首席科學家。

  創(chuàng)新很難,但是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有堅強的信心,哪怕耗費五六十年,我們也一定要加快速度,創(chuàng)新爭先,去完成這個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價值觀多元化更要傳承弘揚家國情懷

  在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想談一點對科學家精神的認識:家國情懷、使命擔當,是我感受到的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一批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軍,成就了“兩彈一星”事業(yè),由此我們凝練了10個字:“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這個脊梁并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些武器,而是一種文化和精神。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奮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凝聚了大家,成為了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支柱,成為了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21世紀,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傳承,更需要弘揚。實際上,正在成為科技界主力的中青年一代已經做出創(chuàng)新的成果,踐行了新一代的家國情懷。例如,位于青海,海拔近4000米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瓦里關基地的氣象團隊,他們不僅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中國貢獻,而且以幾十年的堅持,顯示了科學精神的基準。

  今天我們的科學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離科技強國的目標還有距離。要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就要培養(yǎng)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使中國的科技水平真正走在世界前列,實現(xiàn)科技強國的歷史性目標,并且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

  闖勁和動力來自農田和棉農

  我主要從事棉花害蟲防控研究。團隊的老一輩科學家不畏艱難,追求真理,從20世紀50年代起,連續(xù)60多年扎根華北農村,先后攻克了棉花害蟲化學防控、棉鈴蟲綜合治理等核心技術,為保障我國不同時期棉花種植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他們詮釋了什么是科學家精神,用實踐回答了農業(yè)科研為了誰,他們的諄諄教誨使我從研究生涯起步階段就樹立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更讓我建立起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破解產業(yè)科技瓶頸、支撐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的初心使命。

  進入21世紀,隨著棉花種植布局的戰(zhàn)略調整,新疆逐步成為我國棉花產業(yè)的主戰(zhàn)場。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事業(yè)中。我離開了條件優(yōu)越的北京實驗室,帶領團隊和學生奔赴天山南北,成功突破了新疆棉花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瓶頸,有效助力全疆棉花綠色高質量發(fā)展。12年來,我對新疆由陌生到熟悉,雖然經歷不少困難和挑戰(zhàn),但每當面對廣袤的農田和勤勞的棉農,油然而生的是責任與擔當,堅強與堅韌,還有源源不斷的闖勁和動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李洪波:

  一定高標準從嚴要求自己

  作為一名航天工程師,在航天領域,我們要探索浩瀚宇宙,發(fā)展航天事業(yè),建設航天強國。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戰(zhàn)線上,我們要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茖W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在航天領域我們有“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精神傳承,我們這一代航天青年也是在這樣的使命感召下成長起來的。

  科技創(chuàng)新現(xiàn)在已成為國際戰(zhàn)略博弈的主要戰(zhàn)場,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我們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這不僅需要踐行科學家精神,還需要我們一起精心培育,努力維護科學家精神。能有機會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一定以高標準從嚴要求自己,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ǎng)優(yōu)良學風,創(chuàng)新爭先,自立自強。傳承好、發(fā)揚好、傳播好科學家精神,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40位科學家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張亞雄)中國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30日在京舉行,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頒獎儀式在大會開幕式上舉行。我國杰出的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朱高峰院士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39位科學家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

  朱高峰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曾參與主持多個通信載波傳輸系統(tǒng)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并作出重要貢獻。擔任中國工程院領導職務期間,對中國工程院凝聚院士隊伍,擴大社會及國際影響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為中國工程院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表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黨中央的號召、人民的需要,更是中國工程院的重要使命。長期以來,廣大院士以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踐行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在科技前沿孜孜求索、勇攀高峰。

  光華工程科技獎由中國工程院發(fā)起,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準,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管理,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一項重要獎項,旨在對工程科技和管理領域取得重要貢獻的中國工程師、科學家給予獎勵,激勵他們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fā)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光華工程科技獎每兩年頒發(fā)一次,自1996年首屆頒發(fā)以來,不同工程學科領域的300余位工程科技專家和1個團體先后獲獎。

  本次院士大會的開幕式在北京設主會場,上海、江蘇、浙江、湖北等27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及大連、青島、深圳3個計劃單列市設30個分會場。

  朱高峰:深研工業(yè)發(fā)展 躬身傳道授業(yè)

  光明日報北京5月30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我國杰出的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今年已是87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舊胸懷家國,用畢生的學識、經驗和獨特的視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不僅深研工業(yè)發(fā)展,多年筆耕不輟,而且心系人才培養(yǎng),躬身傳道授業(yè),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5月30日,朱高峰又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爸煸菏揩@此殊榮乃實至名歸?!痹诮邮苡浾卟稍L時,來自中國工程院不同學部的院士們都表達了他們的心聲。自1996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僅有張光斗、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鐘南山、徐匡迪、彭士祿八位工程科技專家獲此殊榮。

  自強不息,打破國外通信技術封鎖

  1951年至1952年,朱高峰在清華大學物理系求學,后被選派至蘇聯(lián)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就讀。1958年,他畢業(yè)回國,此后長期從事電信科研工作。

  當時,我國通信設備正從全部進口轉向自己研制,全國郵電部門掀起大造載波機的熱潮。從3路、12路到60路載波機,朱高峰全程參與了有關工作,特別是電纜60路載波系統(tǒng)的線路傳輸系統(tǒng)設計研制工作。

  起初,因為國產設備系統(tǒng)性能與指標要求差距較大,朱高峰就帶領技術人員,在北京—石家莊300km線路上前后試驗近5年時間,夜以繼日地圍在機器旁邊測邊改。

  經過努力,朱高峰和科研人員終于弄清楚了長距離通信系統(tǒng)的一些基本問題,并總結歸納出線對間串音、系統(tǒng)噪聲的疊加規(guī)律,線路均衡偏差及其疊加規(guī)律。隨后,通信設備得到改進,各項指標都達到要求并成功投入使用。

  自1969年起,朱高峰擔任我國第一套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制總體設計組組長。經過艱苦攻關,朱高峰和團隊在四川眉山做出了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tǒng)試驗設備。試驗樣機于1975年鑒定定型,各種指標都能達到要求。

  “這是在60路對稱電纜系統(tǒng)基礎上向上跨越的巨大的一步,與當時發(fā)達國家大量實用裝備的水平大體相當?!敝旄叻逭f,該設備此后又在北京—武漢—廣州的干線上安裝使用,成為我國光纜大規(guī)模使用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長途通信網中的主干線路。

  在完成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制后,他又投身于中同軸電纜4380路載波機的研制工作。這一系統(tǒng)要求每隔3公里要設一個無人增音站,頻帶寬,技術難度大。為此,負責總體設計的朱高峰帶領團隊,采用預均衡預調節(jié)等先進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外萬路載波系統(tǒng)水平,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1985年該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因當時朱高峰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故在評獎時并未列名。

  高瞻遠矚,從戰(zhàn)略高度引領科研學術方向

  20世紀80年代,我國電話普及率還很低。朱高峰倡議并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設想,大力推動通信網絡理論發(fā)展。90年代時,他又組織制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guī)劃,使其在“八五”計劃期間我國建設22條光纜主干線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

  擔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期間,朱高峰分管電信、郵政、外事、財務和計劃等工作,在推動我國電信經濟和網絡學科發(fā)展,電信全國自動電話網建設、郵政中心局體制網絡建設、電信維護體制改革、經濟核算制度建立等方面有獨特建樹,為我國通信事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高峰當選為首批院士,并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在工程院工作期間,面對更寬更廣的研究領域,朱高峰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組織院士對航空工業(yè)、冶金工業(yè)、機械工業(yè)等行業(yè)進行考察。朱高峰常說,要弄清情況,實事求是分析研究后再形成自己的意見。圍繞我國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問題,他還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決策咨詢項目——中國制造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當時,國內外部分專家提出中國可以跳過工業(yè)化階段直接進入后工業(yè)社會,反對中國發(fā)展制造業(yè)。這在當時引發(fā)了廣泛討論。朱高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主持開展上述咨詢項目,緊密聯(lián)系實際,指出對信息的作用要有全面清醒的認識,要充分重視,但也不能過于夸大。物質生產是社會的基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生產并非“夕陽產業(yè)”,尤其在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的中國更是如此,中國還遠未完成工業(yè)化的任務,工業(yè)化階段只能加速但不能跨越。在向國務院領導匯報并得到肯定的同時,朱高峰還通過各種方式到各地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對我國制定正確的工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道授業(yè),始終關注工程人才培養(yǎng)

  1998年至2002年,朱高峰擔任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并牽頭主持有關中國工程教育發(fā)展和改革的課題。他堅持調查研究,對中國工程教育發(fā)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引起廣泛重視。此外,他還參與主持了多個工程院的教育咨詢項目。近年來,他多次發(fā)表工程教育相關文章,對工程教育進行探討。

  朱高峰認為,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證明,要不斷取得成功,培養(yǎng)出大批滿足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除了觀念的清晰,理念的端正,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之外,還要有各利益相關方在特定法律規(guī)范的制約下實現(xiàn)責權利的合理制衡和積極有效的協(xié)同參與。

  在朱高峰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管理問題,而是一個整合教育系統(tǒng)內外因素共同參與的大學治理問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賴于長期不懈的堅持,有賴于正確的宏觀決策和切實推進的大學治理。

  不久前的5月19日,朱高峰還在光明日報刊發(fā)署名文章,再次就新發(fā)展階段的工程師隊伍建設與發(fā)展進行深入分析,言辭懇切,飽含深情。他寫道:“在向現(xiàn)代化強國奮進的征程上,我們必須不斷提高對工程師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必須提出樹立、宣揚、推廣工程師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師隊伍,與其他各類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標奮進?!?/p>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