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助力黨史學習教育智慧升級
作者:蔡毅強(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新一代數字技術與人文研究的結合催生了“數字人文”的興起,在革新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其應用成果也逐步惠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學習教育方式的創(chuàng)新,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改變了以往集中教育的方式,不斷產生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新形式新形態(tài),提高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認真總結這次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建立常態(tài)化、長效化制度機制,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探索黨史學習教育數字化是總結黨史學習教育的成功經驗之一,也是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是運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化黨史資源數字化的展示方式。近年來,全國各地革命遺址遺跡、革命博物館、紀念場館、文獻檔案館等紛紛利用數字技術改進展陳方式,不斷開展沉浸式體驗開放活動,有效地提升黨史學習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跀底旨夹g的黨史資源數字化展示方式可以使黨史學習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并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教育方案以獲得更好的教育結果。要鼓勵各類黨史教育展覽館不斷運用現代的聲光電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黨史資源數字化的展示方式,大膽利用VR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數字化的還原與展示,生成逼真、實時、三維虛擬的 “實景課堂”,讓參觀學習者在沉浸式體驗中直觀深刻地感受和體驗紅色文化魅力,也促使寶貴的黨史資源生動鮮活起來,從“靜態(tài)”轉化為“動態(tài)”、由“抽象模糊”變?yōu)椤吧鷦泳唧w”。
二是運用數字技術開發(fā)更多“互聯網+”黨史學習教育方式和載體。網絡直播方式創(chuàng)新了黨史學習教育方式,其以構建網絡直播的體驗場景、生態(tài)場景和交互場景,賦予黨史學習教育直觀快速、交互性強的特點,能夠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提供便捷的渠道。因此,各級黨組織要加快“智慧云黨課”的開發(fā)與推廣,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慧社區(qū)”同步、互動、高效的優(yōu)勢,通過在線直播、展播、回訪等新方式,進一步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并且要常態(tài)化地利用這些網絡直播平臺,開展微黨課賽講活動,鼓勵黨員學黨課、講黨課,處理好“集體學”與“自主學”的關系,把“單向宣傳教育”轉化“雙向互動交流”,把“理論灌輸”的被動變?yōu)椤熬駮汀钡闹鲃?。同時,要根據青年黨員年齡特征、使用手機習慣,設計推出具有參與性、互動性、趣味性的線上載體,比如專題App、主題公眾號等,在學習過程中融入趣味性和競技性,綜合運用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等多媒體形式呈現黨史內容,為黨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長效化提供數字技術的支撐。
三是運用數字技術增強紅色文化遺產保護。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離不開對革命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對紅色文化遺產進行修復、轉化、存儲等大量工作。革命文物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影像數字技術、數碼顯微技術、三維虛擬技術等手段為革命文物的數字化保護開發(fā)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要順應數字經濟發(fā)展需要,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yè),推動紅色文化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環(huán)境下實現高質量發(fā)展。要利用好新技術手段、制作方式、傳播載體的綜合性變革,大力打造以數字短片、微電影、微劇等形態(tài)呈現的紅色數字文化產品,滿足不同群體的黨史學習需要,讓革命文物、遺產和遺跡豐滿起來、生動起來,讓其承載的文化價值、文化理念更好地走進人們心中。
四是運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提高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力。要充分利用數字化高新技術手段,將數據挖掘、數據重建技術與傳播學理論進行結合,以黨史學習教育數字化帶動紅色文化傳播國際化。要構建高質量的、適合國際傳播的中國紅色資源數字資源庫,把碎片化的紅色文化遺產聚合起來,實現數字化、可視化建模,進行立體重構和生動再現,并對文字說明進行專業(yè)的翻譯,以適應國際傳播,補齊紅色文化對外傳播鏈條。同時要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手段與方式,加快開發(fā)開通一批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影像平臺、數字博物館、數字展覽館,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更多知華友華的國際友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數字文旅資源服務,使這些展館成為展示中國紅色文化重要的數字虛擬平臺。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的紅色文化對外傳播體系,加大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國際傳播,突出紅色文化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戰(zhàn)略中的價值,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促進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之間的文化交流。
【本文系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關于發(fā)揮福建特色優(yōu)勢推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取得新成效研究”(A52102/4112)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