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敦煌郡玉門關的設置時間、名稱來源與功能
【讀史札記】
作者:魏迎春、鄭炳林(均系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
西漢敦煌郡陽關、玉門關是西漢政府經(jīng)營西域最著名的塞城,關于陽關名稱的來源,史籍和敦煌文獻皆記載因其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而玉門關的名稱來源,文獻沒有記載,所以學術界望文生義猜測玉門關因西域玉石經(jīng)由此關進入中原而得名。更有甚者認為西漢政府依靠征收通關玉石稅來供養(yǎng)駐守玉門關的軍隊。事實上,這種說法是缺乏根據(jù)的。
根據(jù)《史記》《漢書》等記載,玉門關最早設置于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敦煌寫本《壽昌縣地境》記載相同:“玉門關,縣北一百六十里。漢武帝元鼎九年置并有都尉。”元鼎九年即元封三年?!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趙破奴擊敗姑師、樓蘭置玉門關:“于是天子以故遣從驃侯趙破奴將屬國騎及郡兵數(shù)萬,至匈河水,欲以擊胡,胡皆去。其明年,擊姑師,破奴與輕騎七百余先至,虜樓蘭王,遂破姑師。舉兵威以困烏孫、大宛之屬。還,封破奴為浞野侯。王恢數(shù)使,為樓蘭所苦,言天子,天子發(fā)兵令恢佐破奴擊破之,封恢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漢書·張騫傳》《資治通鑒》記載與《史記·大宛列傳》相同。而《漢書·西域傳》記載:“于是漢列亭障至玉門矣。”表明這次修筑的亭障在酒泉郡境內(nèi),玉門關也在酒泉郡境內(nèi)?!对涂たh圖志》記載:“漢罷玉門關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縣?!庇耖T縣以西一百一十里就是西漢敦煌郡與酒泉郡的分界線,元封三年修筑的玉門關應當就在此范圍內(nèi)。《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太初元年(前104年)李廣利征大宛兵敗而還:“天子聞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門,曰軍有敢入者輒斬之!貳師恐,因留敦煌?!薄稘h書·李廣利傳》記載基本相同:“往來二歲,至敦煌,士不過一二。天子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E師恐,因留屯敦煌。”足證玉門關當時在敦煌郡東部,因此李廣利才能不入玉門關而留屯敦煌。根據(jù)《史記·匈奴列傳》《漢書·匈奴傳》的記載,此時,玉門關防御的重心是酒泉、張掖,其位置距離酒泉、張掖比較近。
酒泉郡玉門關西遷敦煌郡西,至遲在漢武帝派遣李廣利第二次征大宛之前。根據(jù)《漢書·西域傳》的記載,太初四年(前101年):“后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后過者,欲絕勿通。時漢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關,為貳師后距,捕得生口,知狀以聞。上詔文便道引兵捕樓蘭王”?!稘h書·李陵傳》記載李陵將五校兵五千隨后,行至塞,得知李廣利得勝回來,留吏士敦煌,帶輕騎五百出敦煌至鹽水迎接。表明此時玉門關塞城已經(jīng)遷移至敦煌西部,距離樓蘭、羅布泊很近,其防御重心是羅布泊周邊地區(qū)的匈奴和樓蘭諸國。根據(jù)《漢書·李廣利傳》記載:“軍還,入玉門者萬余人,馬千余匹?!蔽覀兏鶕?jù)敦煌文書S.5448《敦煌錄》中“陽關,故玉門關也”的記載可知,玉門關西遷到漢龍勒縣西陽關的位置。這個時期玉門關是敦煌西部前往西域地區(qū)的唯一關口,外國客使和西漢派遣到西域使者、前往西域鎮(zhèn)撫的軍隊都經(jīng)由此關。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派遣開陵侯率領六國兵擊車師,返回的軍隊就經(jīng)過玉門關進入敦煌?!稘h書·西域傳》記載:“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fā)畜食迎漢軍,又自發(fā)兵,凡數(shù)萬人,王各置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chǎn),羸者道死數(shù)千人。朕發(fā)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庇耖T關通使、軍事并用,往來的外國客使和西漢軍隊都經(jīng)由玉門關,這種狀況給西漢邊塞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迫使西漢政府在敦煌郡西部設置陽關、玉門關,將軍事和通使分開,將玉門關北遷至敦煌郡西北,把原來玉門關所在塞城改名為陽關。從此以后,玉門關職能為負責軍事,西漢軍隊和專使經(jīng)由玉門關,而外國客使經(jīng)由陽關進出西漢內(nèi)地。
西漢玉門關從龍勒縣西向北移至敦煌郡西北的時間,我們根據(jù)敦煌文書S.788《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記載壽昌縣:“玉門關,縣東北一百六十里?!兜乩碇尽吩疲簼h武帝后元年中置?!边@是關于玉門關設置于敦煌郡西北最直接最珍貴的記載,漢武帝后元年號是漢武帝最后使用的年號,僅僅使用了兩年。我們又根據(jù)P.5034《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的記載,陽關也于玉門關北徙的同時設置:“漢武帝后元年置都尉?!标栮P、玉門關都是漢武帝后元年間置都尉,標志玉門關、陽關于漢武帝后元年中分置。
關于玉門關的得名,我們考察了敦煌馬圈灣漢簡、懸泉置漢簡記載的內(nèi)容,特別是馬圈灣漢簡,其為玉門關都尉下屬玉門侯官的簡,沒有一條記載關于西漢時期西域販運玉石的商人經(jīng)由玉門關進入敦煌,更見不到玉門關征收西域商人玉石關稅的記載。若根據(jù)傳統(tǒng),山南水北為陽,反之山北水南為陰,玉門關位于疏勒河故道的南側(cè),應當名之為陰關。又根據(jù)《史記·高祖本紀》《漢書·高祖紀》《資治通鑒》等的記載,漢高祖劉邦與項羽相持于成皋失利,“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修武?!庇耖T就是成皋北門,城的北門俗稱玉門,又稱之為兇門。漢唐出兵打仗,稱之為鑿兇門而出。由此推知,玉門關應是北面的關隘,是一個軍事性質(zhì)的塞城。
敦煌郡西北玉門關設置后,凡是與軍事相關的事務都經(jīng)由玉門關進出,凡是與通使有關的外國客使都經(jīng)由陽關進出。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婼羌王去胡來王唐兜與赤水羌相寇不勝,“告急都護。都護但欽不以時救助,唐兜困急,怨欽,東守玉門關。玉門關不內(nèi),即將妻子人民千余人亡降匈奴”。婼羌在陽關西南,距離陽關最近,唐兜舍近求遠請求從玉門關入漢,表明入降漢朝是軍事事件,陽關都尉無權(quán)受理。新莽時戊己校尉史陳良、終帶殺校尉刁護投匈奴反對王莽;天鳳年間焉耆起兵殺西域都護但欽反叛,王莽派遣五威將王駿、西域都護李崇將戊己校尉征伐焉耆,根據(jù)敦煌馬圈灣漢簡記載,王駿率領的軍隊就是分批經(jīng)玉門關出征的,王駿被殺之后,戊己校尉郭欽經(jīng)由玉門關回到敦煌。馬圈灣漢簡中還有記載某偏將軍過玉門關,以及玉門關都尉及其防御體系兵員配備、食物供給的內(nèi)容,更加說明了其為軍事關口。
因此,西漢敦煌郡玉門關是西漢太初四年從酒泉郡西部遷至敦煌郡西部龍勒縣,漢武帝后元年間遷到敦煌西北今小方盤城,并將龍勒縣原來的故關改名為陽關。此后西漢與西域諸國通使經(jīng)由陽關進出,與西域軍事相關事務經(jīng)由玉門關進出,而玉門關與玉石沒有任何關系。
版權(quán)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