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配置為何長年“保級”?
在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車企為消費者呈現(xiàn)越來越多的科技與舒適類配置,更多地體現(xiàn)產品力,以此作為打開市場銷量的鑰匙。體現(xiàn)在消費者的直觀感受上,就是屏幕尺寸越做越大、車機系統(tǒng)越做越炫,而且更令人心動的是,價格還越來越低。
但是,北青汽車也注意到,在這些看得見的功能配置不斷越級的同時,在一些產品上,基本的安全配置水平卻長期裹足不前,出現(xiàn)了科技舒適功能不斷升級,安全配置長年“保級”的情況。
實際上,就目前車企的技術發(fā)展水平而言,基礎安全配置的提升并不是難題。問題在于,在全力以赴提升那些看得見的功能配置的同時,對那些“看不見的配置”,一些車企缺少提升的動力。
“好鋼用在刀刃上”
縱觀當今車市,可以說幾乎所有新興汽車產品的舒適性配置相較往年突飛猛進,同時市場對此也給予了正向的反饋。二者相互促進的結果,便是“冰箱、彩電、沙發(fā)”日漸成為人們對汽車產品關注的焦點,汽車產品在這方面的體驗也是越來越好。
但北青汽車發(fā)現(xiàn),在部分汽車產品,尤其是一些熱門車型上,對消費者至關重要的安全配置水平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
以銷量第一梯隊的埃安品牌為例,其最新款熱銷AION Y Plus車型入門版本只需要11.98萬元,相比兩年前的低配版本價格僅上漲4000元左右,但內飾精致程度、車機功能、系統(tǒng)流暢程度、車輛功能等舒適性配置可以說突飛猛進,從“看得見”的配置來說完全越級。
反觀安全配置,經過兩年迭代,被動安全方面卻同樣僅采用最基礎的主副駕駛安全氣囊,主動安全配置方面也比較匱乏,即使最新款頂配版本也僅在被動安全部分多出前排側氣囊一項,遠不及科技舒適配置的升級明顯。
類似的,在SUV細分市場表現(xiàn)強勁的長城汽車旗下最新產品哈弗H5車型最低配價格僅需12.28萬元,內飾設計同樣非常精致,兩塊大屏不僅功能豐富且運行流暢,但主被動安全方面也只有最基礎的主副駕駛氣囊,同樣頂配版本也僅增加了前排側氣囊一項。
從大致分析的兩款熱門車系不同配置單變化中不難發(fā)現(xiàn),安全配置及安全迭代速度遠不及智能化、舒適配置的升級。都說“好鋼用在刀刃上”,但是在這些產品身上,車企對“刀刃”的定義,似乎不包括基礎性的安全配置。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汽車安全配置,如不少車型需要選配的主動剎車、碰撞預警系統(tǒng)等,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或減輕事故對乘客的傷害。因此,就上述例子中的主流車型安全配置來看,主動、被動安全配置仍有提升空間。
讓安全搭上技術升級的“順風車”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年數(shù)據(jù)高達256409次之多。其中,因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更是達到60676人,死亡率高達23%。
但如果汽車配備足夠安全配置,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乘客在交通事故中的生存機會。根據(jù)歷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引入安全氣囊的車輛與無氣囊車輛相比,車內乘員生命安全的保護能力提升了約60%,其中還不包括側簾、膝部等氣囊提供的額外保護。
需要指出的是,在技術層面,市面上的產品都是滿足國標要求的。問題在于,對于19世紀末就誕生的汽車工業(yè)來說,國家標準至多是把關汽車質量的“最低標準”,就我國年交通事故數(shù)及死亡率來看,車企重心放在提升車輛主動剎車等主動安全配置,或更全面氣囊結構的被動安全配置,絕對都是最有價值的配置。無論是主客觀來說這都比舒適的智能化更重要,對于車企也更不應該以“選配”作為高低配置區(qū)分的噱頭。
不過,無論是車輛的主動安全還是被動安全,都是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碰撞前提供額外的保護,但它們并不能完全避免所有碰撞帶來的傷害。因此,主動、被動安全配置也沒有一個絕對的上限。對于生產銷售成本較高的汽車行業(yè),降本增效永遠不是一個偽命題,必要的安全配置如何界定,以及增配多少就成了核心問題。
被動安全方面,對于交通事故中最常發(fā)生的正面、側面、后部直接碰撞來看,除所有車企都會滿足國標的頭部氣囊外,側簾氣囊、膝部氣囊都可以最大限度保證駕乘人員安全。以10萬-15萬價格區(qū)間為例,單一氣囊成本甚至可以控制在千元內。因此,即使增加四個位置氣囊,價格也可控制在5000元內。
主動安全方面,增加主動剎車配置可有效降低“鬼探頭”或駕駛員走神導致的直接性交通事故,相較安全氣囊,依賴感知硬件、算法的主動剎車功能成本相對較高,但在當今飛速發(fā)展的新能源時代也相對可控。
由此可見,對于車企來說,提升車輛安全并非“難題”,更多是主觀意愿。敬畏安全,以消費者出行安全為一切出發(fā)點,才是最有性價比的明智之舉。
文/奚百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