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尋覓新趣,享受自在愜意 年輕人愛上城市漫步
進入三伏天,高溫不斷,在湖南長沙游玩的年輕人卻興致不減。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們不再一股腦涌向橘子洲頭、五一廣場等網紅打卡地,而是喜歡往壽星街、都正街、西園北里等老巷子里鉆?!艾F在流行玩Citywalk,用長沙話說就是‘打流’(在外游蕩)嘛!”和朋友一起來長沙旅游的大學生龍帆打趣道。
據了解,Citywalk(譯意為“城市漫步”)起源于英國,原是一種由專人帶隊,以徒步方式走過特定路線,學習并分享城市歷史文化知識的社交活動。如今作為深入城市街頭巷尾、追求沉浸式體驗的旅行方式,正在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在小紅書平臺上,Citywalk話題相關筆記超過47萬篇,北京、上海、廣州、長沙、成都等城市成為Citywalk熱門目的地。看似平平無奇的“遛彎兒”式玩法,為何能成為潮流?在城市中漫步,又有哪些新鮮體驗?
走讀城市這座“博物館”
“如果不是專人講解,我還不知道過去的人站在銀錠橋上就能看見西山?!睆纳蠈W到工作,閆女士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快15年。自認為對什剎海、鼓樓等區(qū)域了如指掌的她,在陪外地朋友參與有人導賞的Citywalk活動后,有了新的發(fā)現。
《中國旅行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2023年版)》顯示,小眾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是2023年旅行消費的四大新趨勢,這從側面揭示出Citywalk走紅的原因。城市本身就像一座博物館,已經為人熟知的景點是知名“展品”,而在“博物館”的各個角落,還有印證歷史滄桑、記錄獨特風韻的小眾寶藏。導賞人員通過深入挖掘,將有故事、有意思的地點整合成步行路線,讓參與者在行走與觀察中接觸新知識,產生新發(fā)現,能夠滿足他們對獨特性和新鮮感的要求。
除了跟隨提供導賞服務的組織一同漫步,根據個人興趣制定個性化的路線,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城市煙火氣,也是年輕人喜歡的Citywalk方式。走過騎樓、在保存完好的近代建筑前合影留念、品嘗巷子里不知名的地道小吃,90后女生娜娜從廣州的越秀南路走到文明路,真切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新舊更替、古今交融。
“當地人撿拾落在地上的木棉花,我走過去看,人家順手送了我?guī)锥?,還告訴我花朵曬干后可以煲湯?!痹谀饶瓤磥恚绕鹱唏R觀花式的景點打卡游,用腳步丈量城市、與當地居民產生互動的Citywalk充滿驚喜,更有趣味。
業(yè)內人士認為,隨著旅游市場全面復蘇,短途奔襲、追求宣泄的“特種兵旅游”熱度在下降,越來越多人開始回歸旅行的本質,希望放慢腳步,以貼近當地人的方式理解城市的過去與現在,在松弛感中享受旅行,這也是Citywalk受歡迎的原因。
重新關注“消失的附近”
Citywalk并非游客專屬,一座城市的居民同樣可以來一場家門口的“微旅行”。相較于精心規(guī)劃、按圖索驥,漫無目的地走走停停是他們更偏愛的漫步方式。
在上海,綠樹成蔭的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qū)有個更好記的名字——“梧桐區(qū)”。這里既有花園洋房、歷史建筑,又有茶咖書屋、新奇小店,在附近上班的王一航喜歡來這里散步。王一航告訴記者,自己在這里發(fā)現過好吃的甜品,還找到一處適合拍照的彩色外墻,感覺“像拆盲盒一樣”,解鎖出許多驚喜。
攜程相關負責人認為,Citywalk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走紅,與年輕人當下持續(xù)增加的精神需求有關。兩點一線的忙碌生活,讓年輕人對習以為常的附近地帶缺乏真正的了解,而在日常生活的城市中漫步能再次發(fā)現“消失的附近”,建立起對城市的認同與歸屬感,收獲與去遠方旅行類似的治愈感。
當下,Citywalk熱潮正從一線城市向其他城市擴展,青島等地已將其列入促進文化旅游休閑的行動方案,福州城市森林步道成為漫游城市、暢享森林的好去處,越來越多人通過步行,重新認識并再次愛上所在的城市。
跨界聯動創(chuàng)造新玩法
Citywalk正在催生文旅新時尚,如何借助這種玩法盤活城市文旅資源、形成新的消費場景?馬蜂窩旅游研究院院長馮饒認為,從業(yè)者可以考慮將Citywalk與年輕人感興趣的主題相結合,為不同興趣圈層提供細分的旅游產品與服務。
夏日炎炎,冷飲是許多人旅途中的“剛需”。位于廣州市、深圳市熱門商圈的12家冰品店合作推出“Citywalk吃冰路線”,吸引年輕人前往品嘗各種創(chuàng)意冰品,一邊逛吃,一邊拍照打卡,還可以到指定門店參與扭蛋抽獎等活動,將城市漫步與美食探店活動相結合。
在江蘇南京,到芥子園感受李漁《閑情偶寄》的休閑雅致,乘坐秦淮畫舫感受杜牧筆下“夜泊秦淮近酒家”之景,探烏衣巷,臨桃葉渡……“古人版Citywalk”旅游路線將秦淮河、牛首山、紫金山、莫愁湖、燕子磯等地標串聯起來,引導游客近距離感受南京延續(xù)千年的歷史文脈。
業(yè)內人士認為,Citywalk目前仍是零散的休閑活動,還未形成成熟體系,下一步可探索延伸至更多業(yè)態(tài),包括與商戶、博物館、藝文機構等跨界合作,形成城市與城市的聯動,推出更多新玩法。
朱金宜(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朱金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