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國:扎根山區(qū)35年,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20世紀80年代的太行山腹地,土壤瘠薄,干旱缺水,植被難以生長,經常是種樹不見樹,造林難成林。住在這里的村民們想要實現(xiàn)綠水青山、脫貧致富,在當時就是一種奢望。
變化最先發(fā)生在河北省邢臺市前南峪村。1981年,年僅23歲的李保國帶著同在河北農大林學院工作的妻子,把家搬進了前南峪半山腰黑黢黢的石頭房。為了摸清當?shù)厣絽^(qū)的“脾氣秉性”,他們跑遍了山上的溝溝壑壑。白天,幾個饅頭一壺水,山當餐桌地當炕。夜晚,倆人在煤油燈下分析數(shù)據,苦思冥想破解之道。
最后,李保國和同事們以“聚集土壤、聚集徑流”為方向,摸索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讓土層加厚。隆隆炮聲中,一次次的失敗最終讓“山中造地”成為現(xiàn)實。土加厚了,水留住了,當?shù)貥淠镜某苫盥蕪脑瓉?0%提高到了90%。
栽樹成功后,李保國又因地制宜,用理論和技術,指導農民在干旱山地種上了板栗、蘋果、核桃等高效經濟林,前南峪村也由此華麗轉身,成為太行山區(qū)一處生機盎然的綠色寶地,并在2023年,成功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
30多年間,李保國的身影一直穿梭在太行山深處,先后完成山區(qū)開發(fā)研究成果28項,技術類及應用面積1826萬畝,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動山區(qū)農民增收58.5億元。
2016年4月10日,李保國因心臟病突發(fā),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家人、學生和他太行山里的鄉(xiāng)親們。
李保國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太行山間,為群眾脫貧謀出路,拋卻荒山禿嶺,將綠水青山留給未來。2019年,李保國被授予“人民楷?!眹覙s譽稱號。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審核專家
羅興波
(中國科學院大學現(xiàn)代科學家研究中心)
總策劃
戰(zhàn) 釗 宋雅娟
編 導
宋雅娟 蔡 琳 肖春芳
制 作
光明網科普事業(yè)部
聯(lián)合出品
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 光明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