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山升起中華文明的曙光
從紅山升起中華文明的曙光
文/《中國報道》記者徐豪
1985年10月,一個電閃雷鳴的雨夜,23歲的女考古隊員張星德捧著裝有女神像的木盒,在當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fā)掘領隊孫守道和郭大順的帶領下,去遼寧興城拜訪蘇秉琦先生。
將近40年過去了,早已是紅山文化研究專家的遼寧大學歷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星德還記得蘇秉琦先生端詳女神像的情形,“他不是像看神的塑像,而是像看親人、家人”,那也是張星德第一次聽到蘇秉琦說“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在1983年11月2日,女神像整體提取出土以后,大家一致推薦,由發(fā)掘現(xiàn)場的唯一一名女隊員魏凡捧著女神像下山——據(jù)說回到考古隊駐地那段不到1000米的路程,他們小心翼翼地用了近一個小時才走完。一位年輕的女考古工作者手捧著女性祖先的塑像,身披晚霞,走下山崗、走出叢林,五千年的歷史鮮活生動起來。
如今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長期駐扎的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田野考古發(fā)掘領隊郭明,也是一位女性?!斑@是女神的指引?!睆埿堑滦ΨQ,自己從事紅山文化考古、研究的經(jīng)歷,“也都是因為與女神結下的緣分”。
紅山女神像就像一把充滿隱喻的鑰匙,為破解紅山文化之謎打開了一扇門。
遼西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qū)域,也是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肇始地之一。紅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始于20世紀初。1935年,赤峰紅山后遺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器物。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根據(jù)最早在遼西地區(qū)開展考古工作的學者梁思永的建議,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定名。上世紀80年代,隨著牛河梁遺址的發(fā)掘,紅山文化成為研究西遼河上游地區(qū)文明化進程及中華文明起源特征的重要內容。
6月中旬,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召開不久之后,《中國報道》采訪組一行踏上遼西這片土地,探秘紅山文化。
文明的曙光
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往何處去?這個哲學“終極三問”,推動著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fā)展不斷探尋。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有1500年的發(fā)展時期,在5500年前后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紅山文化覆蓋了西遼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灤河流域及周邊地區(qū),涉及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三省份。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紅山文化第一人”的郭大順表示,紅山文化是“原生型”的古國文明。今年85歲的郭大順,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訪時,前一天剛從牛河梁遺址考察歸來。
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保護區(qū)面積為58.95平方公里,距今5500年至5000年,處于紅山文化的晚期,也是紅山文化的高峰期,發(fā)掘出了女神廟、大型祭壇、積石冢群、大量玉禮器和陶器,讓世界為之矚目。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史學觀點認為中國的文明史只能從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此前的1000年只能作為傳說時代,因為缺乏實物證據(jù)。蘇秉琦先生是郭大順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導師,由他創(chuàng)建的考古學文化區(qū)系類型理論和中國文明起源三部曲(古國—方國—帝國)、三模式(原生型、次生型、續(xù)生型)系統(tǒng)觀點,在考古學界產生深遠影響。牛河梁遺址發(fā)現(xiàn)后,蘇秉琦指出:“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fā)現(xiàn),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p>
“夏代往前是龍山時期,龍山時期是父系社會;再往前是仰韶時代,叫母系社會,紅山文化相當于仰韶文化的晚期,就是母系社會那個階段。紅山文化突然出來這一套東西,與進入國家文明社會有關,甚至專業(yè)界一時都接受不了。”郭大順回憶說,“以往說中華文明起源都是以中原為中心,長城以北的文化是受中原影響,但是沒想到牛河梁遺址區(qū)先是發(fā)現(xiàn)玉器,后來又發(fā)現(xiàn)壇、廟、冢,這種成套的禮制性東西非常不一般,引發(fā)海內外的廣泛關注?!?/p>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負責人賈笑冰表示,祭祀禮儀行為及禮制是紅山文化社會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核心。“牛河梁遺址多個大型社會公共禮儀活動設施的建設,顯示了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由石墻、筒形器所構筑的大型墓葬附屬設施的建設、玉器的規(guī)范化使用與分配,表明社會等級規(guī)范的確立;與祭祀禮儀相關的筒形器與玉器的生產及專業(yè)化分工代表了生產技術和社會管理的最高水平?!彼嬖V《中國報道》記者。
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中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的三種模式:裂變、撞擊、融合,并指出這三種模式發(fā)生的區(qū)域,“從關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jīng)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內蒙古河套地區(qū)連接,向東北經(jīng)桑干河與冀西北,再向東北與遼西老哈河、大凌河流域連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它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所以,它也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p>
“直根系”上的牛河梁遺址,將可以考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壇廟冢玉龍鳳”
牛河梁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一個斜口“筆筒”有關。
1981年,郭大順在朝陽市建平縣做文物普查前的培訓,一位文化站站長反映了一個重要信息:附近馬家溝老鄉(xiāng)家有一個“玉筆筒”。第二天培訓一結束,郭大順就騎了15公里的自行車趕到馬家溝,見到了那個“玉筆筒”——這種器物一度被叫作“馬蹄形玉箍”,研究者們推測這是用來束發(fā)的,現(xiàn)在這類器物更普遍的名稱是“斜口筒形玉器”。考古工作者又找到了器物的出土地牛河梁山岡,發(fā)現(xiàn)了一座東西向、長2米、寬0.8米的石棺墓。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玉環(huán),這也是紅山文化玉器在墓葬中第一次正式發(fā)掘出土。
隨后,獨特的積石冢、三重圓祭壇的形制相繼被發(fā)現(xiàn)。但這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牛河梁遺址點后來被編號為第二地點,因為第一地點——用作了女神廟遺址所在地的編號。1983年10月,在距第二地點西北約一公里牛河梁主山梁的中心部位,一個由主室、左右側室、北室、南三室連為一體的“亞”字形多室布局遺跡經(jīng)過發(fā)掘顯露出來。11月2日,在主室西側,一個完整人頭塑像重見天日,震動海內外?!八雒娉?,微笑欲語,似流露著經(jīng)漫長等待后又見天日的喜悅,于是人們一齊圍了上去……”郭大順在后來描述說。
在第一地點和第二地點的廟、壇、冢組合建筑群中,女神廟可能為整個遺址群的核心。結合與其他紅山文化遺址的對比,可以基本認定牛河梁遺址群是整個紅山文化的圣地和祭祀中心。
郭大順將紅山文化最重要的內容歸納為“壇廟冢玉龍鳳”,“這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最核心的東西”。郭大順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牛河梁遺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軸線分布的“北廟南壇”布局,廟與壇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祭祖與祭天的禮制建筑,其結構與布局從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的北京,表現(xiàn)出強大的傳承力,也表明紅山文化確為中華文明的直根系。
而紅山文化中的玉器,更是被大眾熟知。目前所知,紅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數(shù)量達300多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地區(qū)。牛河梁遺址是迄今為止經(jīng)過正式考古發(fā)掘出土紅山文化玉器數(shù)量最多的地點。紅山文化中顯現(xiàn)出“唯玉為葬”的風俗,玉器已經(jīng)是貫通天地、溝通祖靈和神靈、彰顯身份的禮儀核心物質載體;龍、鳳等后世崇拜的圖騰和有吉祥寓意的精神信仰已經(jīng)在紅山玉器上彰顯,“龍的傳人”從此肇始。
何以“紅山”?
地處東北的紅山文化,是如何形成、發(fā)展并影響后世的?
張星德用繩紋陶器、之字紋陶器和素面陶器所代表的三大族群集團向《中國報道》記者進行了闡釋。她表示,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在中國北方就形成分別以繩紋、之字紋和素面陶器為特征的三大族群集團。繩紋陶集團活動在黃河中游,主要是渭河流域;素面陶集團在太行山以東的黃河下游地區(qū);之字紋集團主要在遼西地區(qū)。
到距今7000—6500年間,繩紋陶集團衍生出了小口平底瓶、小口尖底瓶和鼓腹罐,發(fā)展了彩陶,并在素面陶集團的參與下,進而分化成以魚紋彩陶為特征的一支和以“花”樣彩陶為特征的另一支,他們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華夏集團;素面陶集團則將釜和支座的組合進化形成了鼎,這個集團可能與傳說中的東夷集團有關;之字紋陶集團在發(fā)展之字紋筒形罐主體的器物群基礎上,升華了對龍的形象的表述。
“紅山文化和紅山文明就是這三個集團碰撞、交流、融合的產物?!睆埿堑卤硎?,在6500年左右,黃河下游地區(qū)的族群最先開始擴張,一條往內蒙古中南部,進入山西北部和中部,最終到達山西南部地區(qū);另外一支向北進入遼西,與之字紋陶族群發(fā)生碰撞,對當?shù)赝林M行排他式驅趕,兩者以西拉木倫河為界形成平衡和認同。在距今5500年左右,繩紋陶族群向素面陶族群擴張,繼而和紅山文化碰撞、融合,從而打破了紅山文化區(qū)域內原有族群的平衡,之字紋陶族群重新在西拉木倫河以南出現(xiàn)。
“所以此時牛河梁出現(xiàn)了女神廟這樣大型的祭祀性建筑應當不是偶然,而是紅山人追溯共同祖先,避免沖突,尋求建立新秩序的表現(xiàn)。他們從千年口口相傳的記憶里,塑造出祖先的形象?!睆埿堑聦Α吨袊鴪蟮馈酚浾弑硎?,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自女神廟階段起,牛河梁就應該是紅山文化的宗教圣地了。
郭大順從古國文明角度解讀說,紅山古國有當?shù)厣先f年文化發(fā)展的深厚基礎,同時又與周邊主要是華北平原仰韶文化有密切交流。特別是紅山文化晚期,南北交流趨于頻繁,如中原式彩陶在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中大量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紅山先人對待異質文化因素的巨大包容性,也成為以“壇廟?!睘橹黧w的古國出現(xiàn)的原動力。南北文化交匯既是紅山文化在5000多年前進入文明社會的動力,也為奠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基礎作出貢獻。
傳說與信史
“玉豬龍”,是大眾熟知的紅山文化器物名稱。不過,郭大順認為這個名稱不準確,應該叫“玉熊龍”。
郭大順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豬的耳朵扁寬尖,熊的耳朵短厚圓,這兩者區(qū)分非常明顯;紅山古國社會形態(tài)以漁獵為主,熊的形象作為神化了的禮儀器物符合情理;牛河梁遺址積石冢中又多次發(fā)現(xiàn)熊骨,說明紅山人有以熊為祭的習俗;女神廟遺址也出土過熊下頜泥塑件,也說明熊與祭祀儀禮相關。
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周曉晶將“玉豬龍”稱為“玦形龍”,在“不知道它具體是什么的時候,可以以形狀來命名”。“馬蹄形玉箍”和“斜口筒形玉器”的名稱即是這種情況。
不過,名稱背后不只是“像什么”的問題。隨著考古發(fā)現(xiàn),不少學者將紅山文化與五帝時期的黃帝部族聯(lián)系起來,且史載黃帝“號有熊氏”,這樣“玉熊龍”神器與“有熊氏”之間就有了明顯關聯(lián)。顯然,郭大順是傾向于這種關聯(lián)的。
這是一個“傳說”與“信史”的辯證關系。
5000年前正處于傳說中“五帝”時代。郭大順認為,《史記·五帝本紀》有兩句話非常重要:“神農氏世衰”和“諸侯相侵伐”。“這就說了兩個時代,神農氏是一個時代,諸侯相侵伐是一個時代。神農氏衰,可能是仰韶文化遷徙;諸侯相侵伐,可能不是打仗,而是文化頻繁地交匯。也恰恰在仰韶文化晚期,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開始南北交匯;大汶口文化進入中原地區(qū),對仰韶文化、河洛地區(qū)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江漢地區(qū)的屈家?guī)X文化也北上。”
郭大順強調,“諸侯相侵伐”就是五帝遷徙的時空框架和時代特點,從考古和文獻都可以印證,“這才是考古,不能只等著發(fā)掘出文字。但是具體怎么確認誰是黃帝,誰是蚩尤,誰是堯、舜,難度要大一些。”
“傳說”與“信史”確實也存在鴻溝。黃帝集團的所在地,有多個版本。紅山文化“有祀無戎”,極少發(fā)現(xiàn)象征軍事的斧鉞,而文獻中記載的黃帝驍勇善戰(zhàn),曾戰(zhàn)蚩尤于涿鹿之野。不過,黃帝之孫顓頊通過宗教改革,“絕地天通”,掌握祭祀專屬權,成為天神的代言人。
“文明探源的根本目的是要復原古史?!惫箜槍Α吨袊鴪蟮馈酚浾弑硎?,考古不能對等去印證傳說,但也不能回避傳說?!安荒苤坏戎l(fā)現(xiàn)文字,殷墟發(fā)現(xiàn)甲骨文了,商代確定了;而二里頭原來說是夏都,現(xiàn)在說沒有發(fā)現(xiàn)文字,就不能確認??脊艑W是一個獨立學科,要用自己的獨立學科方法,用實物資料復原古史,讓古史‘說話’?!彼f。
體現(xiàn)中華文明的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出中華文明的5個突出特性,第一個特性就是連續(xù)性。中華文明五千年連綿不斷,集中系統(tǒng)的根系就是紅山文化?!惫箜槺硎荆t山文化為中國歷史進程奠定基礎,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至今、連綿不斷,這對中華民族走自己的道路非常重要,也決定了中華民族未來的歷史道路方向。
紅山先人對待異質文化因素也體現(xiàn)出巨大的包容和創(chuàng)新性?!凹t山文化一點也不保守,對周圍文化的先進因素能夠辨別,為我所用。你看紅山文化中彩陶,都是外來因素,被吸收、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且很多彩陶被用作祭祀儀器,這就反映出紅山文化的包容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是一般的高,值得我們現(xiàn)在借鑒。”郭大順說。
張星德表示,紅山文化上千年的族群認同,交流融合,促使了紅山文化對族群的凝聚,進入了族群認同階段。在歷史發(fā)展推進到區(qū)域國家、族群大碰撞的階段,它能夠實現(xiàn)認同優(yōu)先。這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
郭明也表示,紅山文化體現(xiàn)出以社會認同、文化認同為基礎的“大同”觀念。開放、包容的社會特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底色,紅山文化祭祀禮儀性遺址中所顯示出的規(guī)范、一致性與日常生活領域中的多樣與包容性是其文化特點的突出表現(xiàn)。
“紅山文化有1000年的認同基礎,對這種文化認同和發(fā)展方式的認可達成高度一致,探索出自身發(fā)展的道路,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所以面對沖突的時候,我們知道怎么選擇、怎么做?!睆埿堑赂嬖V《中國報道》記者,“和合發(fā)展”是紅山文化發(fā)展的路徑,也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繼承下來的傳統(tǒng),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八灾腥A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發(fā)展就是這么過來的”。
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考古,涉及中國文明史距今5000年前這一關鍵時期,是解開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把鑰匙。但我們對牛河梁遺址的認識還很有限,女神廟等重要遺址還沒有深入發(fā)掘。如今,“紅山社會文明化進程研究”已經(jīng)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中國報道》記者見到參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十余位大學生,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女碩士生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青春洋溢,自信而充滿熱情,紅山文化百年考古,正有著青春力量不斷加入——也許未來,我們離紅山先祖?zhèn)兊木嚯x,會更近一點。
對話郭大順——
紅山文化為什么是“直根系”
中國報道:紅山文化有什么特點,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郭大順: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大發(fā)展。按照以往史學觀點,中國文明史只能從4000多年前的夏代算起,而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把這一源頭追溯到5000多年前。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高峰期,發(fā)掘出了按南北中軸線分布的“北廟南壇”和大量禮制形態(tài)的玉器,將禮儀制度規(guī)范化、制度化、體系化,是目前能夠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禮制形態(tài),反映了中國在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過程中的自身發(fā)展道路和特點,表現(xiàn)出強大的傳承力,也表明紅山文化確為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
中國報道:如何理解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根系?
郭大順:最重要的就是禮儀制度的傳承。尤其是廟與壇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祭祖與祭天的禮制建筑,其結構與布局從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一直延續(xù)到明清時期的北京,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與文明連綿不斷的實證。紅山文化“唯玉為葬”,形成以玉為載體的禮制形態(tài)和以玉龍為表現(xiàn)形式的龍的崇拜。從紅山文化對后世文化的影響來看,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根系里的直根系。
中國報道:也有不少人認為紅山文化還不是“古國”,如何判斷紅山文化已經(jīng)進入文明階段?
郭大順:如果我們從專業(yè)界傳統(tǒng)說法的文明“三要素”來看,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持續(xù)發(fā)掘,發(fā)現(xiàn)女神廟外墻體“護坡式”石墻結構與龍山文化早期的城墻結構相同,這也進一步證明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方形山臺即城址,說明第一地點已具都邑規(guī)格。在牛河梁第二地點的一座墓葬中,曾經(jīng)發(fā)掘出一件紅銅耳環(huán),從當時的高溫技術來看,可能已經(jīng)掌握了煉銅技術。目前,文字還沒有發(fā)現(xiàn),也許那時候有文字,寫在帛上,沒有保存下來。
實際上,中國有自己的文明起源道路與特點,紅山文化5000多年前已經(jīng)達到非常發(fā)達的程度,有王者大墓代表的社會等級分化,有祭祀禮儀的制度化、信仰的體系化,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說明當時確實已經(jīng)進入文明社會,不一定非要用“三要素”來套。
中國報道:牛河梁遺址的女神廟、女神像發(fā)掘出土曾引起國外的廣泛關注,神廟、神像在國外古文明中也都存在。遠古歷史上,它們有沒有可能進行過文化交流?
郭大順:是有可能的。比如牛河梁遺址出土過玉海貝,這種海貝印度洋才有,紅山人用玉來仿制海貝,說明他們見到過這種東西,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這種來自遠方的信息通過這種形式留下了痕跡。從時間上來看,紅山文化與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古文明在時間上相近。紅山文化中有一種彩陶,上面呈棋盤格式分布等腰三角、直角三角紋和菱格紋等幾何形圖案,這種紋飾仰韶文化里沒有,而在西亞一帶常見。種種跡象表明,東西方文明起源道路雖然有差別,但又有很多共通之處,體現(xiàn)了文明的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