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東京州橋 千年風華再現(xiàn)
羊城晚報記者 鄧瓊
當“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這個詞組,突然出現(xiàn)在9月28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fā)布會上,人們一時沒有意識到:一個在《水滸傳》中出現(xiàn)了十幾次,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有專章描述,王安石、范成大、梅堯臣等先賢詩詞里念茲在茲的文化地標——北宋東京城的州橋,已重見天日。
其實,就連在今日開封市中山路與自由路交叉路口那4400平方米的探方里,俯首探挖了數(shù)年的河南考古工作者,也是直到2021年12月的冬日,小心翼翼,一鏟一鑿,從汴河河道兩岸,發(fā)掘出綿延數(shù)十米的巨型海馬瑞獸石壁浮雕后,才意識到:一個“文、物互證”的經典考古范例,正從他們手中誕生。
國家文物局的成果通報中指出,河南開封州橋與汴河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北宋東京城的結構布局、大運河歷史文化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對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
日前,羊城晚報記者走入了這個最新的重大考古現(xiàn)場,直觀感受一個拂去歷史煙塵、再現(xiàn)千年繁華的探尋過程。
壹
汴河州橋,家國千載有聲
州橋何以如此重要?
“站在州橋之上,真正是一眼千年?!遍_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魏培仕的“開場白”很有感染力。州橋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間(780-783年),到北宋發(fā)展成為京城汴梁(即今開封)城中心的交通樞紐和城市坐標?!爸輼颉笔乔Ч哦旅耖g俗稱,它在宋代時正名“天漢橋”,因正對大內御街,又名“御橋”。這座橫跨大運河汴河段的重要橋梁,不但屢見于宋朝各種文獻、文學作品,而且歷代一直使用,直到明末隨黃河泛濫才被淤埋地下。橋雖已不見,但“州橋胡辣湯”“州橋小吃”卻一直鮮活地留在開封人的生活中。
眼前巨大的考古工地上,在分階段探挖與保護的探方、墻壘與溝壑之間,觀者已不容易判斷出橋面、河道的走向。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耐心地為我們指認著,“橋是南北跨,河自西向東流”。
史籍記載,州橋位于北宋京城的中軸線御街上,跨越汴河(即大運河開封段),往北是威嚴皇城的正南門宣德門,朝廷北望,衙署林立;往南則是熱鬧內城的正南門朱雀門,日街夜市,商賈云集;承擔漕運、交通等重要功能的汴河,自橋下穿流而過。歷史學家們早已證實,北宋汴京的人口超百萬,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州橋獨一無二地銜接起政治、商業(yè)、居住這三大功能區(qū),足見它在城市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先進與昌華。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以北宋、汴京為重要時空背景的名著《水滸傳》,何以會十數(shù)次地出現(xiàn)州橋:好漢楊志經人指點,到州橋賣刀;魯智深問路找大相國寺,街坊指說,到州橋便不遠了;宋江、林沖、楊雄、石秀,一個二個都去過州橋邊的酒樓坐定……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州橋不僅成為定位城市風物的重要坐標,而且專章辟有《州橋夜市》一節(jié),不厭其煩地分夏月、冬月羅列了60多種誘人美食小吃,極言其通宵營業(yè)、不廢寒暑的盛況。
人們因而更能體會,北宋名臣王安石為何要題詩追憶:“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南宋詩人范成大出使金國,途經故都汴京,為何會有“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的傷情……名句所承托的家國之念,令州橋千載有聲。
從目前的發(fā)掘情況看,汴河到此處河道較窄,因此州橋的南北長度只有約26米,但它東西橋面的寬度,卻因為要與兩端的御街寬度相匹配,超過30米。如此寬度大于長度的獨特形狀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十分少見,也能依稀看出當年“橋市”的繁華。
貳
三十余載,遺存漸見天日
州橋在哪里?考古工作者其實很早就知道,它可能依舊保存在開封千年未變的城市中軸線——今日中山路的地面以下。
開封曾是歷代皇都,但由于黃河歷次改道,城市不止一次遭遇洪水的“滅頂之災”,清代開封城、明代開封城、金代汴京城、五代及北宋東京城、唐代汴州城、戰(zhàn)國魏都大梁城,六座城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埋藏距今地面下約3至14米之處——這就是開封獨有的“城摞城”現(xiàn)象。加之城市地下水位高等因素,這座古都守著如此“文化富礦”,卻長期難以開展大規(guī)模的城市考古。
1984年,開封在中山路中段修建大型下水管道時,曾發(fā)現(xiàn)部分州橋橋面,經考古人員下到橋洞查勘,確認了州橋的存在,并與史籍所記位置相印證。但當時還不具備挖掘的條件,地下水位也過高,遺址只能回填以待后人。雖是驚鴻一瞥,也有發(fā)現(xiàn):曾任開封市文物考古隊隊長的丘剛曾在上世紀90年代撰文提到,州橋底部發(fā)現(xiàn)的木質箋基,早于之前在福建泉州金雞橋發(fā)現(xiàn)的南宋此類設計,從而把我國古代使用該技術的時間提前到了北宋。
2014年,中國隋唐大運河申遺成功,開封雖處于大運河的重要節(jié)點,卻無可見的遺址點可列入。在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動下,汴河遺址發(fā)掘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從2018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汴河及州橋遺址開展了持續(xù)性的考古發(fā)掘??脊抨爢T們先是啟動東側的探方,以剖面層層揭示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tài);2020年3月,開始州橋橋體的西側發(fā)掘工作,更驚人的發(fā)現(xiàn)在等待著他們。
叁
孜孜不倦,探尋“大宋”風貌
州橋的發(fā)現(xiàn)只能止步于明代遺存嗎?
站在考古現(xiàn)場的州橋橋面上,可以清晰看到原跡保存下來的青磚、車轍等。王三營介紹,這座明代州橋的結構、橋體基本完整,有青石鋪筑橋面、磚砌拱券,伸向兩岸的雁翅也是磚石結構。橋面上還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明代晚期的金龍四大王廟遺存,與河神祭祀有關,并出土了三尊精美的貼金銅造像。廟宇已占據(jù)橋東側相當部分的橋面,可見明代州橋樣貌的改變,但此間仍是繁華市井。
此前,媒體公布的一張帶橋洞的州橋橋體照片,曾引發(fā)疑問。因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錄,北宋州橋并非拱橋,應為“橋下密排石柱”的柱梁平橋,低平不通舟船,而是方便橋上皇帝車駕駛過。
為此,王三營專門帶引記者走到橋下,解釋道,現(xiàn)在從外側看到的小橋洞其實是金龍四大王廟的地基,里面更高大的橋洞則屬于明代州橋。為了讓漕運大船通過,州橋在明代已被改建為拱橋,橋洞高大,洞頂?shù)胶拥拙嚯x超過6.5米,符合明代史籍中關于州橋橋高水深,“舟過皆不去桅”的描述。但州橋并未移址,而是利用了宋代的橋基。
雖是州橋無疑,但從2018年開始考古發(fā)掘至今,人們寄望甚隆的“大宋”風貌仍只有浮光掠影,這讓考古隊員多少有些失望。因為開封城考古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尋找宋代原真的遺存、還原皇都景象。為此,他們在繁華的城市中心孜孜不倦地探挖,就是希望找到“實證”。
肆
石雕壁畫,實證“夢華錄”州橋
直到2021年12月,最寒冷的季節(jié),此番州橋遺址考古幾近尾聲,才迎來了一個巨大轉機。
其時,考古隊員們正打算從州橋東側,再順著河道北岸,最后探察一下地層,卻意外地從不尋常的裂縫中發(fā)現(xiàn)了石壁的痕跡。越往下,他們心中的驚喜越劇烈。明代補磚、纏枝牡丹雕花、卷草紋,然后是祥云、仙鶴、帶著獨角的瑞獸……這正與孟元老對北宋州橋的那段描述高度吻合——“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他們早已熟能成誦。
于是,從最靠近橋體的東北向雁翅延伸處開始,考古隊員沿河岸向東推進,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綿延長度超過21米、紋飾通高約3.3米的巨型石雕壁畫;隨后,在河南岸的相應位置,又找到了綿延長度超過23米的“同款”石雕壁畫。這些帶著宋代大國工匠手澤的稀世奇珍,終于以文物實體印證了北宋州橋的存在。
目前發(fā)現(xiàn)的州橋壁畫集中在已經開挖的橋東側,嵌入兩邊堤岸,各由數(shù)百塊石板密實堆砌而成。每塊石板朝河的外立面雕花,整體就像拼圖一樣疊砌起來,構成在橋上、河中都可以見到的曼妙浮雕壁畫。兩岸的壁畫各有三組圖案,每組均由一匹壯碩奔騰的獨角“海馬”及繞身的仙鶴、祥云組成,逆水而上。一前一后的兩馬昂首前馳,鬃須飄動,中間一馬則回首顧盼,意到眼隨。
考古隊員據(jù)此推測,州橋西側兩岸應也有同樣規(guī)模的壁畫設置,兩邊相加,再合計州橋本身的橋體,一共將達到一百米左右,這也才能和兩端御街的寬度相匹配。
學者隨之還找到另一處文獻,從旁佐證州橋石壁的由來。據(jù)宋代張知甫的筆記《可書》記載,宋哲宗年間,宰相章惇任用賈仲民修葺州橋,賈先改橋為石岸,但被一位擅治水的官員宋用臣笑話道:“石岸固奇絕,但上闊下窄若甕爾!”賈連忙問計,宋建議:“請作海馬云氣,以闊其下?!辟Z于是照辦。
遙想當年,州橋就在明月與清波之間,兩岸瑞獸奔騰,通江達海,這是何等闊達雍容的皇都氣象!
伍
曠世奇珍,足可更新美術史
目前,考古作業(yè)仍在繼續(xù),南岸石壁下沿已推進到了“天”字層的清理。同時,石雕壁畫的專門保護方案也在不斷完善、展開。
王三營指點了一個細節(jié):這些雕花的石板明顯是先分別制作、編號,再依序“組裝”成整體圖案的,每塊石板都在不影響雕花的空處淺淺地刻有編號。如記者在現(xiàn)場就隨機辨認出“坐十二”“山十六”“荒廿七”等字跡。從下往上豎排的序號,北壁取字于宋代習字蒙書中的句子“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南壁用《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自西向東,則按照中國計數(shù)的一、二、三……兩組疊加定位,紋絲不亂,別有一番趣致。
在工地上,有技工把這些壁畫戲稱作“大寶貝”。它們目前已被做了外觀遮蔽保護,每天只有兩小時左右供公眾參觀。北岸的壁畫圖案更為完整,但因向陽,風化稍重,紋飾凹凸不如南岸的壁畫明晰;而南岸壁畫起伏精美,但上沿有一些后世破壞和擾動的痕跡,有些雕著纏枝牡丹和卷草紋的鑲邊石塊,看上去已不在原位了……甚至還有好幾處現(xiàn)代工程打樁的痕跡,已十分“逼近”石板浮雕,令人不由為瑞獸們感到一種“劫后余生”的慶幸。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在向國家文物局匯報時提到,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州橋本體采用的是以石灰為主的黏合劑,符合明代特征;而河岸石壁的黏合劑則以沙土為主,符合唐宋時代的特征。此外,根據(jù)X熒光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的檢測,兩岸石壁的氧化物組成、物相組成及含量,與河南滎陽段溝河區(qū)域的石塊極為接近。
在今年9月舉行的專家論證會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鄭巖教授認為,州橋巨型石雕壁畫的發(fā)現(xiàn)可以寫入中國美術史教科書,其制式、質量基本上能代表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guī)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北宋名著《營造法式》中的不少內容,可以結合這次發(fā)現(xiàn)的石雕海馬瑞獸、禽鶴祥云來認識,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陸
考古深研,勾連史脈輝映現(xiàn)實
眼下,隨著《夢華錄》《清平樂》《大宋宮詞》等電視劇的熱播,宋風宋韻所引發(fā)的文化熱一時無兩。此次開封州橋及汴河遺址的考古成果,特別是州橋巨幅石雕壁畫重見天日,以“文、物互證”的方式標識出中華文明千年前的驚人高度,講述了具有“中國氣派”的當代考古故事。
考古學最大的魅力在于連接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眼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為代表的學者們,正倡導將對州橋及北宋都城的深入研究,上升到對國家政治禮制、華夏文明形態(tài)來做價值闡釋,勾連起黃河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雙重史脈;劉海旺、王三營等考古工作帶頭人,則寄望于通過州橋的發(fā)掘,實現(xiàn)北宋東京城考古的新突破;魏培仕忙著兼顧“邊發(fā)掘、邊保護、邊規(guī)劃、邊展示”,為下一步建設融考古遺址、考古博物館、文化園區(qū)為一體的國家級大遺址公園而奔走……市民與游客則聞訊而來,賞州橋、看壁畫,送孩子們去新設的“公眾考古研學示范基地”,體驗模擬探方,提升文化自信,親手觸摸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
(《羊城晚報》2022年11月01日 版次:A03)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