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灌文化根脈,綻放發(fā)展之花
【調研手記】
作者:林堅(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
此次調研中,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坐落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區(qū)文陂鎮(zhèn)的渼陂古村。該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被稱為“廬陵文化第一村”。宋元時期,村中大姓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不斷興修民居,留下了眾多獨具特色的建筑?,F(xiàn)在還有保存完整的360多棟明清建筑,頗具規(guī)模。文陂鎮(zhèn)還是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紅色成為渼陂村又一濃重底色。從這里走出了300多位紅軍戰(zhàn)士,其中有3位(梁興初、梁必業(yè)、梁仁芥)成為共和國將軍。該村有不少標志性的紅色舊址,如“二七”會議會址、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毛澤東舊居等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在梁仁芥將軍之孫梁韜博士等陪同下來到古村。穿過牌坊,走進書院,觀賞古代樓閣和革命舊居,古老傳說與古村實景處處融合,讓人感受到獨特的文化魅力與歷史的風云激蕩。
渼陂古村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大力保護與挖掘利用。當?shù)匕褱勞槎ㄎ粸椤胺沁z小鎮(zhèn)、影視古村”,《閃閃的紅星》《山重水復》《井岡山》等多部影視劇在此取景拍攝。村里還規(guī)劃了一批廬陵文化體驗式主題民宿,打造廬陵文化數(shù)字體驗館,接地氣又有特色。
漫步古村,石板小巷點綴綠色植物,詩意盎然;水生植物凈化水體,還原碧水清波。通過綠化、亮化、美化,渼陂既保持了原生態(tài),又引進了新業(yè)態(tài),古色、綠色、紅色有機結合,妙趣橫生。
調研中,我們感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好的地方,文保工作大多深受當?shù)卣匾?,保護恰當適宜,公眾參與度高;問題較突出的地方,則往往沒有處理好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的關系,缺乏長遠眼光,忽視專家及公眾意見。
如何既避免保護性衰敗,又防止建設性破壞?如何把文化保護、城鄉(xiāng)發(fā)展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結合起來?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回答,卻又必須回答。無數(shù)實踐證明,堅持保護為先,在保護中更新,以更新促保護,堅持“點、線、面”統(tǒng)籌規(guī)劃、整體發(fā)力,全方位綜合改造提升,才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正確方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