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民極:中華經學的責任擔當
【專家論壇】
作者:丁進(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周禮學史”負責人、湖南大學教授)
《周禮》本名《周官》,原有六篇,西漢武帝時期由河間獻王從民間征得。這個民間本抄寫于秦統(tǒng)一文字之前,與當時通行的“今文”有別,《周禮》因此被視為“古文”。《周禮》現(xiàn)存前五官都有一段序言性質的文字:“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這段文字被宋儒稱為《周禮》“二十字總綱”。在這二十字中,“以為民極”是《周禮》的綱中之綱,更是中國經學精魂所在,體現(xiàn)了中國經學的經世致用精神。
“以為民極”的含義
什么是“以為民極”?鄭玄解釋說:“極,中也。令天下之人各得其中,不失其所。”這個解釋在今天看來有些模糊。唐人賈公彥疏說引《尚書·洪范》“皇建有其極”,指出:“其有中之道,庶民于之取中?!睂ⅰ皹O”字說成抽象的“中之道”。此后學者大多以“中”釋“極”,朱熹《儀禮經傳通解》中錄有這段經文,并以按語的形式指出“極”有“標準”之義。
民極之“極”,無論訓“中”還是訓為“標準”,都不是“以為民極”之“極”的本義,而是由本義衍生出來的引申義?!墩f文·木部》說:“極,棟也?!庇终f:“棟,極也。”段玉裁說:“極者,謂屋至高之處?!笨梢姟皹O”的本義是房屋棟梁之棟?!懊駱O”,西周金文中有類似的用法,不過“極”字寫作“亟”字:“王命毛伯更虢城公服,甹王位,作四方亟。”(班簋銘)“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毛公鼎銘)“隹八月,辰在甲申。王命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令方彝銘)
《班簋銘》中的亟字為名詞,《毛公鼎銘》中的亟字為動詞。什么是亟一方、四方亟?《令方彝銘》對此做了明確說明?!栋囿憽分械摹白魉姆截健奔础读罘揭豌憽分械摹耙滤姆健薄!柏揭环健?,就是主政一方;“作四方亟”就是擔任管理四方的長官。主政一方稱為一方之亟,顯然這個“亟”是一種比喻:“作四方亟”“亟一方”就是為四方、為一方的棟梁,即為政四方、為政一方。棟為屋脊,是房屋的核心部分。同時,房屋為庇護之物。可見“亟”是繁體字“極”字的初文,是本源字;“極”為衍生的區(qū)別字?!栋囿憽分械摹柏健弊謴娜?、人,人處在頭頂二、腳履一的位置,是會意字,突出中間那個人“頂天立地”的地位?!吨芏Y》中的“民亟”顯然來源于西周金文中這種“四方亟”,民亟即民之棟梁。
傳世文獻中也可以見到極字的此類用法。《詩經·商頌·殷武》說:“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币馑际钦f商邑為天下的主心骨,猶如今天我們說北京是國家的心臟。《后漢書·樊宏傳》記樊準上疏引《殷武》“商邑”二句作“京師翼翼,四方是則”。李賢注說:“此《韓詩》之文?!笨梢姟俄n詩》經說已經將“四方之極”做了引申性解說,以商邑為四方所效法的榜樣。將金文和傳世文獻綜合起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周禮》“民極”思想來源于西周金文任官“作四方極”的職官思想,并且有所發(fā)展:從“四方”轉移到“民”上,變抽象為具體?!耙詾槊駱O”即作庇護人民的棟梁。這也是《周禮》“民極”思想的基本含義。不過歷代經學家對于“民極”之極的闡釋仍然具有合理性,因《周禮》一書從“庇護萬民”這個基本義出發(fā),多層次展現(xiàn)了“民極”思想的內涵。
“民極”在《周禮》中的地位
“以為民極”在《周禮》一書的構建中也處于核心地位,是整部書的“脊梁”。《周禮》六官系統(tǒng)、六官職責都圍繞“萬民”問題而設計,以此來貫徹“以為民極”這個總綱。
《周禮·大宰》說,以六典治邦國。《周禮》一書的內容雖為職官編制和職官職責匯編,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周禮》六篇就是大宰所建《六典》,或者說《周禮》相當于《周六典》。根據大宰職文,《六典》編制的最終目的都落實在“萬民”上:建《治典》“以紀萬民”;建《教典》“以安萬民”;建《禮典》“以諧萬民”;建《政典》“以均萬民”;建《刑典》“以糾萬民”;建《事典》“以生萬民”。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部《周禮》,為萬民而建?!吨芏Y》三百六十官的職責圍繞紀萬民、安萬民、諧萬民、均萬民、糾萬民、生萬民而設計?!吨芏Y》全書六官系統(tǒng)三百六十職官的活動也是圍繞以上六條展開。具體的紀、安、諧、均、糾、生萬民的職責落實在六大系統(tǒng)三百六十職官職責中。
《周禮》中各官職責都是以條文形式展現(xiàn)出來。例如,大司徒職責按照“大宰八法”,可以分為“官法”十五條,“官聯(lián)”六條,“官?!比龡l,“官刑”二條。以上二十六條文基本上都屬于《六典》紀、安、諧、均、糾、生萬民的落實,尤其以十五條“官法”最為直接。
在十五條“官法”條文中,第一、第二、第四為地圖法、土會法、土宜法,關涉土地質量及其物產資源,屬于生萬民、安萬民的自然資源管理。第五、第六、第七分別是建王國法、建邦國法、造都鄙法以及“三易地法”,關涉社會組織建設,屬于生萬民、安萬民的社會資源管理。而“三易地法”是三種質量土地的使用法,還是“均萬民”的措施之一。至于第八的“以十二荒政聚萬民”、第九的“以保息六養(yǎng)萬民”、第十的“以本俗六安萬民”,條文中就出現(xiàn)了聚、養(yǎng)、安萬民,直接顯示了與“大宰六典”中以生萬民、以安萬民、以紀萬民的關系。第三“十二教法”是系統(tǒng)的、綜合性質的教民法;第十三是六德、六行、六藝教民法;第十四是五禮教中法,第十五是六樂教和法。這四條職文顯然為落實紀萬民、諧萬民而設?!按笤琢洹敝械摹凹o萬民”還體現(xiàn)在大司徒官法第十一條“令五家為比”的比閭法中,以及第十二條稼穡、樹藝以下“十二職事法”中。
大司徒為教官之長,但在二十六條“官法”職責文中,雖以“教萬民”為中心,卻以“養(yǎng)萬民”為先,先養(yǎng)后教,養(yǎng)、教結合,紀、均而養(yǎng),再輔之以糾,養(yǎng)成而教,體現(xiàn)了《周禮》“教民”思想的深刻性。而教民,只是“以為民極”的六典之一。《大司徒》職文在地官系統(tǒng)仍然屬于大綱性質。具體的落實見于本系統(tǒng)大司徒的下屬各職官。這樣,“以為民極”出自總綱,體現(xiàn)于六典,綜合于六官官長職文,落實于三百六十職官職文。利用這條線索來閱讀和研究《周禮》,則“以為民極”貫穿全書三百六十職官,就能做到“綱舉目張”。“以為民極”就是設官為民。
“民極”思想的源流和價值
“民極”根植于中華上古文化深厚的民本思想土壤?!渡袝ぬ┦摹酚涊d周武王率諸侯觀兵于孟津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彪m然此說在民之上還有一個天,然而我們不難從中得出民意即天意的結論?!蹲髠鳌氛f“夫民,神之主”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泰誓》又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边@個思想發(fā)展到《孟子》,則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之說。而傳為“古文尚書”的《五子之歌》則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之說,這是中華“民本”思想的源頭。即使主張“霸道”的《管子·霸言篇》也說:“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而與《周禮》生民養(yǎng)民有關的思想也見于《管子·治篇》:“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背蓵趹?zhàn)國時期的《周官》“民極”思想正是上古禮樂文明時代“民本”思想的必然產物。
《周禮》“民極”思想不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絕響。成書于戰(zhàn)國晚期的《荀子·大略篇》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周禮》“設官為民”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立君為民”之說。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的君民關系說,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指出:“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碧拼渭椅赫鲝娬{水與舟的君民關系。清代經學大師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說:“仁者,生生之德也;‘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無非人道所以生生者。”將百姓日用飲食提到“人道所以生”的高度。由此不難得出人民日用飲食即人道、即仁的結論,充分肯定滿足人民大眾物質生活需要的正當性。
《周禮》“民極”思想誕生于上古“民本”思想的土壤,在西漢以來的經學語境中獲得進一步發(fā)展,衍生出民心、民意、民主、民權等多種命題,發(fā)展出利民、惠民、富民等經學政治思想,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從《周禮》的“設官為民”到當代的“為人民服務”,雖跨越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兩者的延續(xù)性、繼承性和內在精神的契合度不言而喻?!吨芏Y》中生民、富民等“民極”思想,為“鼓勵一部分地區(qū)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先富帶后富,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重要理念,提供了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滋養(yǎng)??梢哉f,《周禮》“民極”思想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經學積極“入世”、敢于擔當責任的為學精神,是經世致用學術思想的最佳注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