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余件“容曜丹青”亮相國博,帶你一探明清肖像畫魅力與價值
中國的肖像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發(fā)展至明清時期,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借鑒外來技法,于繪畫技法、表現方式和風格特征等方面均有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完善體系。
摹韓熙載夜宴圖、蘭亭雅集圖、杜甫采藥圖、蕭翼賺蘭亭圖、李白夜宴桃李園圖……自今年4月底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南9展廳的“容曜丹青——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對外展出。這是繼“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之后,在國博館藏精品中再次遴選明清肖像畫佳作五十余件(套)而舉辦的,旨在持續(xù)展示明清時期中國肖像畫的藝術成就以及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
本次展覽由三個單元構成,所選畫作題材涵蓋王室、名臣、名士、文會、閨閣、女容等多個方面,對于畫作功能意義的闡釋系統(tǒng)、多元、深入。此次展覽比較全面地展示了明清肖像畫的內容技法、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歷程與相關內涵,令觀眾在觀賞畫作的同時,能夠具體入微地從中領略明清兩代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精神風貌、思想追求、信仰觀念和審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政治、禮制、官制、藝術、風俗、服飾、審美等各個層面的豐富內涵。
【延伸】
●王室名臣肖像畫更注重刻畫面部特征
王室和名臣位高權重,功德卓著,后人為慎終追遠、見賢思齊,常繪畫像供奉以祭祀。從展覽的“王室·名臣”部分可以看出,此類肖像畫多由職業(yè)畫家執(zhí)筆,以寫實為主,以形寫神,賦色鮮艷,注重刻畫像主的面部特征,塑造威嚴的儀態(tài),發(fā)揮著紀功、頌德、表行的作用。此外,亦有描繪古代君臣日常的紀實、記事肖像畫,其神情姿態(tài)較前者更為豐富,頗具生活氣息。
●相較唐宋元時期,明清肖像畫更寫實
肖像畫作為圖像數據,為后世留下了歷史人物的容貌形象,是珍貴的歷史記錄;肖像畫中服飾、裝束、陳設等,不僅生動再現了當時各類文化制度,更反映了時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因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史研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各階層對肖像畫的需求大增,推動創(chuàng)作隊伍壯大并促進創(chuàng)作水平提高,這一時期的人物肖像畫,在圖式和技法方面產生了顯著變化。與唐宋元相比,明清肖像畫注重圖像的寫實,尤其是到了清代中晚期,打破了傳統(tǒng)的人物寫真方式,中西結合,加強透視,強化面部肌理細節(jié),使人物在比例和結構上更趨于真實。
此外,清代有相當數量的文士介入肖像畫創(chuàng)作,導致寫意精神的彰顯和注重,突出簡略與神韻;另一方面,祭祀性和紀念性肖像畫的興盛,又凸顯了肖像畫的民間性與世俗化。正是在這種“雅”與“俗”、“寫意”與“寫實”的交替互變中,明清肖像畫得以取得超越以往任何時代的長足發(fā)展。(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