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青年朝氣蓬勃唱響青春之歌
【熱點觀察】
青年是事業(yè)的未來。只有青年文藝工作者強起來,我們的文藝事業(yè)才能形成長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
一段時間以來,青年戲曲工作者在各類舞臺上嶄露頭角、挑起大梁,呈現出新人輩出的喜人局面。從劇院排練場到劇場大舞臺,從戲曲晚會到綜藝節(jié)目,從網絡直播間到短視頻平臺,越來越多的戲曲新人用精彩的演出和多樣的表達贏得尊重和喜愛。5月4日是廣大青年的節(jié)日,戲曲青年的變化值得關注,他們的成長值得喝彩。
劇場里,演出精彩不斷
今年3月初,國家京劇院啟動“百日集訓”暨“這里有戲”優(yōu)秀青年演員系列演出活動,從3月初至9月底在全院范圍內開展集訓,在大練功、創(chuàng)作排練及藝術實踐中全面提升演職員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
3月以來,國家京劇院一邊是排練場里大練功、大排練熱火朝天,一邊是梅蘭芳大劇院舞臺上精彩大戲連續(xù)上演。3月份,梅蘭芳大劇院內,“這里有戲”國家京劇院優(yōu)秀青年演出,小劇場里8天上演24部經典劇目,《打焦贊》《李逵探母》《武家坡》《林沖夜奔》《霸王別姬》《荀灌娘》等大戲精彩不斷,武旦吳桐、花臉蔡景超、老旦譚小令、老生李博、青衣查思娜等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陸續(xù)亮相;大劇場里《賣水》《戰(zhàn)冀州·賺歷城》點燃觀眾熱情,花旦李晨、武生王宇舟等技驚四座。現場,青年演員的演出有板有眼,觀眾不吝掌聲和叫好聲;演出結束后,一眾老藝術家走進后臺對青年演員交口稱贊。
戲曲傳承受到廣泛關注。前些年,一些戲曲劇種曾面臨著消亡的風險,京劇、豫劇、昆劇等重要劇種也面臨人才短缺、精品難出的情況。“百日集訓”暨“這里有戲”優(yōu)秀青年演員系列演出活動將重點放在戲曲傳承及人才培養(yǎng)上,貫通“演練到實戰(zhàn)”“內部培養(yǎng)到外部檢閱”全流程,通過練功、排練、演出,傳承發(fā)展劇院藝術風格、保留藝術精粹,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以老帶新,薪火相傳,在一招一式間鍛煉和提升青年演員的技藝水平,以劇目促傳承,以演出育人才。此類活動充分調動了各類優(yōu)質資源,不因疫情荒廢功夫,不因環(huán)境耽誤事業(yè),通過系統(tǒng)性、計劃性、規(guī)模性的上下聯動,為青年人才搭建成長“快車道”,“以戲促功、以演推人”。
繁榮發(fā)展戲曲事業(yè),關鍵在人。這一理念成為戲曲界普遍共識。近兩年,戲曲界青年演員擔任主演的大戲越來越多。無論是以梅蘭芳大劇院為代表的戲曲大舞臺,還是送戲下鄉(xiāng)、送歡樂下基層的鄉(xiāng)村大舞臺,京劇青年團、豫劇青年團、楚劇青年團、越劇青年團等青年戲曲力量日漸壯大,在觀眾的叫好聲中獨當一面。
節(jié)目中,大戲接連上演
近幾年,受疫情影響,線下演出及送戲下鄉(xiāng)等有所減少,但是戲曲類相關的晚會舞臺及電視節(jié)目依然精彩紛呈。除了名家大家傾情獻藝,青年戲曲家也在不斷奉獻驚艷表演。
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戲曲大聯歡《生生不息梨園情》中,演員橫跨30后到10后,舞臺上既有80歲高齡的老藝術家,也有年僅7歲的戲曲小萌娃,更多的則是正當年的中青年演員,幾代人同臺,生動演繹了中國戲曲的傳承發(fā)展。
對于廣大戲迷來說,每年央視及各地方衛(wèi)視的元宵戲曲晚會堪稱戲曲盛宴,總能讓人一飽眼福又驚喜不斷。以央視元宵戲曲晚會為代表的戲曲大舞臺不僅有名家薈萃,更有青春力量,為電視機前的戲迷觀眾奉獻了一場接一場的精彩表演。而今年的山東元宵戲曲晚會,則直接上演了一場激情澎湃的青春聚會,演出陣容基本是清一色的青年演員。晚會上既有經典戲曲的呈現,又有戲曲與國風國潮的融合,還通過科技賦能嘗試戲曲與“二次元”的碰撞結合,讓戲曲舞臺在泰山、黃河、博物館等文化景區(qū)穿梭,一批優(yōu)秀青年演員呈現的全新舞臺,受到了普遍歡迎。
各地戲曲晚會爭奇斗艷之時,一大批戲曲類品牌節(jié)目《CCTV空中劇院》《梨園春》《走進大戲臺》《一鳴驚人》等不斷推陳出新,百花齊放。不少節(jié)目直接聚焦青年戲曲工作者。比如央視播出的《戲曲青年說》,聚焦戲曲青年所思所想,通過演講、表演和圓桌對話等形式推新人、展演新作品。節(jié)目中,京劇、豫劇、越劇、花鼓戲、粵劇等多個劇種的精彩劇目一一上演,既有《鎖麟囊》《七品芝麻官》《五女拜壽》《赤桑鎮(zhèn)》等經典大戲,也有《敦煌女兒》《夫妻哨》《戈壁母親》《谷家大事》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現代戲。戲曲青年不僅為廣大戲迷奉獻精彩表演,還通過演講分享戲曲創(chuàng)演背后的故事以及青年戲曲工作者的初心等。此外,《青春戲苑》等欄目以大膽創(chuàng)新的風格力推梨園新星,借青春時尚的形式傳承古典厚重的戲曲文化藝術,充分展現了青春風采,令人耳目一新。
網絡上,京劇女團出圈
去年,五名來自上海戲劇學院京劇專業(yè)的00后女孩走紅網絡,被網友稱為“上戲416女團”。她們通過短視頻普及經典唱段、戲腔、化裝等京劇知識,還用京劇戲腔翻唱古風歌曲,作品迅速“破圈”,京劇女團一時掀起了一股京劇熱潮。
京劇女團的“破圈”,既展現了古老藝術的恒久魅力,又展現出新青年在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卓有成效的思與行。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遺傳密碼,是傳統(tǒng)文化藝術寫意美學品格的生動表現,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隨著各種新藝術形式的涌現,戲曲藝術受到一定沖擊,擔心戲曲衰落甚至消亡的聲音也時常見諸網絡。其實,大批戲曲新青年因為熱愛而始終保持著樂觀精神,主動探索傳承方式,在網絡空間開辟出一方戲曲園地。
今年年初,一款游戲發(fā)布了戲曲音樂視頻《神女劈觀·喚情》,該視頻上線后受到年輕網友廣泛關注,并引發(fā)了二次創(chuàng)作風潮,眾多戲曲名家紛紛打卡演繹,網上很快出現了粵劇、淮劇、秦腔、京劇、昆曲、黃梅戲等各種版本。戲曲類短視頻在傳統(tǒng)文化類短視頻中占有較大比重,在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上,擁有大量忠實粉絲。經典唱段類、戲曲知識普及類、教學類短視頻都是常見類型。而這些短視頻也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就在前不久,一名兩歲男孩有模有樣地甩水袖的視頻登上熱搜,在網上引發(fā)圍觀。據介紹,這名男孩不愛玩具不愛車,就喜歡看戲唱戲,經常在家跟著視頻學習。戲曲類短視頻在眾多孩子心中播下了種子,帶著他們走進戲曲、熱愛戲曲,甚至學習戲曲并立志從事戲曲工作。而小男孩學習戲曲的日常被短視頻記錄下來,在廣泛傳播中又將激勵一大批人發(fā)現戲曲之美,主動去了解戲曲。
據有關數據,2020年年底,中國6歲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達1.8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戲曲青年積極探索戲曲在互聯網上的傳播,實質上也是在傳播傳統(tǒng)文化、弘揚正能量、展示新風尚,為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作出積極貢獻。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戲曲青年在網絡空間必定大有可為。
(作者:楊雪、廖丹,分別系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講師、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