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野生動物,用司法力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作者:史洪舉
4月7日,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辦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調整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不再唯數量論,而改以價值作為基本定罪量刑標準。還明確了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案件的處理規(guī)則,涉案動物系人工繁育,具有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或者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已成規(guī)模,作為寵物買賣、運輸情形的,對所涉案件一般不作為犯罪處理;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依法從寬處理。
近年來,人們的環(huán)保及保護野生動物意識顯著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但與此同時,如何在野生動物保護及公眾常識和居民切身利益間找準平衡點,不斷考驗著司法機關的智慧。
據報道,在江蘇南京曾發(fā)生多起由野豬肇事引發(fā)的交通事故;四川通江縣的村民也因境內野豬隨意啃食、踐踏莊稼而頭疼不已;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一對夫妻因在3個月內獵殺了至少8頭野豬而涉嫌犯罪,他們稱野豬給地里莊稼糟蹋得非常嚴重。
當野生動物不斷越界并侵犯居民生產生活空間時,居民獵捕破壞者時,該如何處理,無疑既關乎法律的嚴肅性和司法公信,又關乎百姓切身利益。而根據之前的司法解釋,即便獵捕一頭野豬等野生動物,無論價值多少,都涉嫌犯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這樣的標準顯然有些過于嚴苛。
將唯數量標準變更為以價值為定罪量刑標準,既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又避免更多人動輒犯罪。譬如,根據新的司法解釋,獵捕野豬等普通野生動物價值不足1萬元的,將不再按照犯罪處理。這既切合經濟社會發(fā)展現狀,又兼顧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居民需求,也平衡了野生動物保護。
此外,現實中,有人基于個人喜好收購、養(yǎng)殖、繁育、販賣鸚鵡、鷯哥等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對這些行為如何處理,也考驗著司法機關的執(zhí)法辦案水平和群眾的司法體驗。首先應強調的是,人工繁育野生動物應受到法律保護,但對人工繁育野生動物與野外種群按照同一標準進行管理,一律適用完全相同的定罪量刑標準,也未必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和野生動物保護,且不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
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成熟,一些野生動物通過人工繁育后大量繁殖,不再具有珍貴、瀕危的屬性和特征。此時再拘泥于將收購、販賣人工馴養(yǎng)繁殖的野生動物作為重點打擊對象,有違客觀現實及責刑相適應原則,也不能起到教育公眾效果。該司法解釋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將符合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或者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已成規(guī)模,作為寵物買賣、運輸情形的行為不按犯罪處理或輕緩化處理,做到了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相統(tǒng)一。此番的解釋,也為司法機關提供了操作指引,契合公眾的樸素認知,做到用司法力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史洪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